English

高铁新体验 “掌上蜀show”采访团首站探访交通前沿科技

2018年09月29日 10:18: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模拟驾驶舱“客串”高铁司机。(四川省台办 陈治普 摄) 

  中国台湾网9月29日成都讯 “客串”高铁司机驾驶列车、近距离探秘360°自有悬浮奥秘、参观机车动能性能试验平台。9月26日上午,“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体验采访活动”走进西南交通大学,探访大陆轨道交通前沿科技,以“中国速度”开启7日体验采访行程。

  多天气情景 北京南—天津南线路实景

  乘坐高铁能感受到行进中的列车穿山而过、凌空飞跃、伏地而行,那么高铁司机又是何种体验呢?在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数字化仿真平台的模拟驾驶舱,采访团一行人“客串”了一次北京南—天津南线路的高铁司机,体验了电线杆飞速“迎面而来”的感受。

  “牵引相当于汽车油门,黑色按钮相当于汽车离合,制动杆则是汽车刹车,仪表盘上显示有时速和总调度台目标时速……”模拟驾驶舱内的工作人员郭成芳一一为采访团成员介绍操作装置和步骤:“操作步骤其实比汽车简单多了,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控制牵引杆和制动杆。” 

  短短十余分钟体验,除了倒行的电线杆一路“扑来”外,巨大的挡风玻璃还呈现出了北京南-天津南高铁沿线“真实”景观。此外,夜间、扬尘、暴雨等天气情况也随机“播放”,郭成芳忙不停指导:扬尘天气和夜间都需要开启车前灯,暴雨行驶中需要开启雨刮……

  一列高铁相向驶过,驾驶舱轻微晃动了一下,郭成芳解释:“这是因为两辆列车中间气流相对流速高、压力小导致。”她介绍:“外观看似不动的驾驶舱内,完全仿真模拟了列车高速行驶的感受,不少初体验者会有晕眩感觉也很正常,这是因为乘客看到的高铁车窗,有降速效果,是为增加乘坐舒适感,而司机的挡风玻璃并没有。”“所有大陆高铁司机都需要到西南交大做理论培训,他们也会在模拟驾驶舱中培训,但与我们体验不同的是,他们更多会模拟训练站点精准停车。”她补充道。

  【记者感受】

  中国台湾网青年公社特约主播孙若蜜是一名在武汉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父亲在福州工作,加之目前自己在北京实习,更多时候是高铁乘客的身份。”体验驾驶高铁过程中,一块黑色脚踏板吸引了孙若蜜的目光,工作人员解释脚踏板用以避免司机疲劳,需要每30秒踩踏一次,反馈至总调度台,如果总调度台未接收到踩踏信息,将会采取降速、紧急制动等措施。“这种装置可以确保司机时刻处于状态中,作为乘客,有这样的安全把关,也很安心。”“大陆高铁上时常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高铁也是交朋友的一个好场所。”孙若蜜笑着说道。

  上磁悬浮力学课、参观机车动能性能试验平台

上磁悬浮力学课、参观机车动能性能试验平台。(四川省台办 陈治普 摄)  

  泡沫包围的超导材料注入液氮后,神奇地或悬浮、或悬挂沿磁场轨道行驶。在基础性能研究平台的360°自由悬浮演示实验仪器前,采访团一行人近距离感受了磁悬浮的吸引“力道”,上了一堂磁悬浮力学课。

  “超导材料在低温情况下,360°自导向悬浮,不会离开轨道。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理论时速可达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的原理。”环形实验线平台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教授邓自刚团队搭建,这是全球第一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实验车最大载重1吨,可以稳定悬浮地面20毫米以上,受环行线半径限制,最高运行时速50公里。“浮起来可以减小摩擦力,减少动能损失,提高列车运行时速。”他很自豪:“这项技术可将列车理论时速提高至1000公里以上,是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

  

上磁悬浮力学课、参观机车动能性能试验平台。(四川省台办 陈治普 摄)

  基础性能研究平台的另一处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平台上,出口俄罗斯、设计时速450公里的莫喀高铁(莫斯科至喀山)正在进行试验。“平台采用车不动、轨道动的原理,模拟故障性能等多种情形,用以检测机车车辆滚动振动性能。”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梅桂明介绍:“这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平台,大陆所有机车上线或出口前均需在此进行动能性能试验。紧跟大陆高铁发展,我们平台也在升级改造,最新一代的‘复兴号’也是在这里进行相关试验的。”

  【记者感受】

  对大陆高新科技非常感兴趣的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魏有德感慨颇深:“原本以为磁悬浮列车是很高深的技术,今天上了一课,感觉原理其实并不难。大陆乃至世界各地都在做相关实验和运用,让我感觉过去描绘的未来交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他称:来采访之前,我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大陆高铁建设日新月异,今天看来,从科技进步,到产业提升,运用科技刺激经济发展,再到扩大就业,如此循环,给整个产业照进希望。(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特约通讯员 邓童童)

两岸媒体与磁悬浮列车模型合影。。(四川省台办 陈治普 摄)

[责任编辑:王莉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