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视点:保障台胞权益 深化对台工作

时间:2010-01-19 10:34   来源:厦视在线

  为了更好地鼓励台胞到祖国大陆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切实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3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厦门市第10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于1994年通过了《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为贯彻中央的对台方针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厦门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保护台胞在厦投资利益,市人大常委会从8月8号起,对我市贯彻实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截至今年6月份,全市历年累计批准台资项目2457个,合同利用台资超过65亿美元。大部分台资企业投资效益较好,30%以上在厦台资企业增资幅度大,历年累计增资项目630多个,增资企业合同外资增加12.5亿美元,占全市增资额的五分之一强。近年来还引进了长庚医院、友达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一些电子、机械、生物等制造业配套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台资企业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台胞工作委员会主任 陈玉东:这次执法检查我们是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重点是检查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法律法规在我们厦门市的贯彻落实的情况 那么通过执法检查我们了解了一些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提出新的措施 目的是为了我们厦门市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构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法律环境 这次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厦门市台商在这投资经营权益的保障 同时围绕这个问题还包括了台胞他们在出入境方面的问题 在居民待遇的问题 在这个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开展全面的执法检查 目的还是为了使我们厦门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法制环境促进台胞在这的投资 经营 生产 生活

  近年来,我市的对台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台湾已成为我市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作为中央的十项惠及台湾同胞的措施之一,今年4月9号,位于中埔的台湾水果集散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到今年7月1号,已有98家台湾水果经销商入驻,已进口台湾水果48批次500多吨,厦门已成为台湾水果进入大陆的中转口岸。

  市贸发局副局长 姚木中:我们目前的运营情况应该说是比较好 在经营量上那就是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了 相对我们自己来讲 比去年的这个量今年肯定是要翻一两番 那是肯定达到这个量 / 一个就是对台商的吸引 我们这里等着要进驻的台商100多家 已经进驻的包括这些团体有10几家 那所以说我们影响还是做出去了 那也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商务部国台办的这个关注和肯定

  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为入驻台商提供一年免经营场所和冷库租金的优惠,包括对厦门口岸进口的台湾水果每吨奖励1000元,对相关企业投资建设冷库及查验场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进行5年的贴息扶持。市贸发局会同市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扶持办法,开展水果进口业务的指导工作,举办台湾水果进口政策及业务培训班,方便台湾水果经营者。

  另一方面,由于两岸还没有实现直接三通,台湾水果到厦门仍需第三地中转,区位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厦门对周边市场的辐射能力也有待提高。

  市贸发局副局长 姚木中:那我们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说我们的区位优势这个优势没体现出来 就是说台湾的这种水果的产区以及他们主要的输出的口岸是最近的 不过10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变成要走了五六天 六七天 因为都要两岸三地通过香港然后去转 所以进来的这条路这个优势问题是由于 两岸没有实现直航 所以这个优势不能体现出来 然后我们有些明显的我们的厦门这个不足的地方 比如说是我们辐射能力 辐射面 那我们运输能力 尤其是水果这种需要冷藏的水果运输能力 还没有建立出一个有效的一个机制 这个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台湾水果销售商对市场经营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厦门作为中转口岸的前景仍十分看好。

  南投县农联社执行长 林国梁:第一个条件就是冷藏的仓储 冷藏的仓储一定要扩大 东西来有办法转运的话 各方面因为生鲜的东西一定要冷藏的仓储去保鲜 这个很重要 第二点就是说货柜 货柜来的转运中心 货柜集装 集装货柜在这边之后 不用装卸之后就能够长远的运输到其他地方去了 譬如说现在四十尺货柜来之后 到这里有个吞吐的 货柜只要插电就好了 插电本身它就能够保鲜 它就能够长远运输到其他地方去

  台商布袋港发展促进会执行总监 王振陆:因为我们与台湾布袋文化促进会一直都在做两岸农业交流 那我们希望说把台湾的这个农业的品种 技术 甚至人才 管理模式 能够引进到祖国大陆来 然后让我们祖国大陆的这个农业能够在技术方面能够进步 质量的进步 将来能够把这个两岸的农业 就是祖国农业能够全球化 我们不光是只有面向全国 我们那个这一下会走我们希望说把这个农产品能够销到全世界去

  一直以来,厦门市政府都把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律法规,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落实台商投资的优惠鼓励政策。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对台资企业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96亿元,累计有2624名台籍人员享受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共有314户台资企业享受了两免三减、出口企业按10%税率征收等税收优惠政策,所涉金额达到1亿5296万元。

  我市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台资企业用地优先供应。台资企业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于1990年落户成立,经过15年的发展,在厦门地区已经拥有四个厂区,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员工5000多人,年销售各类高档水龙头1500万套以上,成为亚洲最大的卫浴五金专业制造商之一,2005年在台湾《工商时报》评选的1000家大陆台资企业中,路达被认为是成长最快的一家企业。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许传凯:那为什么我能够得到第一名企业的荣誉的话 那是因为厦门市政府对我们的一个很高度的支持 当时我们刚来厦门的时候还是租别人的厂房 后来在集美区还有杏林区政府的支持下 他给了我们企业不断地给了我们企业发展发挥的空间 而且我们尤为感谢的就是当时我们在发展最困难的时候 政府对我们很大的支持就是能够把今天杏南路最好的这块地给我们 那我们的话也没有辜负政府的期望 今年2006年我们的营业额能够达到20亿 那而且我们具备了一个备争的条件 我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我们肯定能够做到发挥更大的空间 那非常感谢厦门市政府的支持

  几年来,我市相关部门切实维护台商在厦投资和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权益,从去年以来,协调解决了腾龙特种树脂、正新海燕等新建项目反映的供电、供热问题,玉晶光电技改扩能的电力增容问题,翔鹭石化的原水供应问题等。市委、市政府还定期召开季谈会,与市台商协会进行座谈,及时帮助台商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今年市台商协会反映,当前台商企业遇到的困难比较少了,建议改为不定期座谈会,集中协调解决问题。

  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钦照:包括我们原来台商对大陆的这些法律法规比较不清楚 所以说我们在办厂还有跟政府的一些相关的交涉的时候接洽的时候相当不顺利的 但是事实上市政府也经常帮忙我们台商就针对这一种问题的时候给予协助 所以说这点我是非常谢谢我们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我们台商的关心跟帮忙 因为毕竟在外头创业不像在家里 所以说我们所有的行政单位如果能够以同理心 就是易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 我想很多事情都是很清晰的可行的 就是说台商当在这边发生问题的时候 我们应该秉持着帮助他爱护他扶持他的一种理念 事实上这也符合我们现在政府对我们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的要求

  我市还重视保障台胞居民待遇,针对台商从事个体经营,给予和内地个体经营者同等待遇。对于台胞子女在厦就读,出台相关政策,让台湾学生享有优于市民的待遇。厦门口岸于1994年实施了台胞落地办证,创造良好条件保障台胞出入顺利。近期市公安局根据在厦台胞的普遍需求,改变了以往的多次签注方式,实行居留签注。2001年厦金航线开通后,经厦金航线旅客量达144万人次,进一步方便了台胞。

  参加执法检查的人大代表认为,同过去相比,这次检查中台胞更多提到了政府提供的便利和优惠政策,这说明各部门服务台商的意识正在深化。厦门的对台交流有着良好的基础,更多的优势还有待继续发挥,政策的制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市人大代表 宋奇盈:我们各个部门在这个台湾同胞保护条例的这个实施过程 重视很多了 但是整个方面他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想每个涉及的部门 包括我们的有关部门 就是说也能够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们福建厦门的时候的重要谈话精神 能够这样去做 两个凡是 胡锦涛是说凡是对台湾同胞的有利的事我们都要去做 对两岸人民有利的事我们也要尽量去做 而且要做好 像这一些问题就是说认真的去做 我想这一些都可以解决

  市人大常委会参事 孔长才:我们厦门的对台湾的交流交往在长期的各级各方面重视下就是有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有许多优势还没有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出来 特别是厦门在人文方面 在与台湾的各地都有那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许多联系 而且相互之间在感情的沟通上 厦门人跟台湾人可能又更有条件一点 所以这点我倒很赞成 我们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来视察厦门的时候所讲的 对台联系方面要更进一步体现同胞之间的感情 特别是许多工作 许多政策更要以人为本方面来思考 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切合相互之间的情感 也才能够相互之间从内心上面建立起那种融合的一种关系

  市政府在提交市人大的报告中,建议修订《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另外还建议,厦门可以借鉴南京等地的经验,对台商投资在工业地价、厂房出租、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在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等综合性医院设立台胞门诊窗口或设立预约接待制,方便台胞就诊就医。在未来工作中,我市将继续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落实“两岸经贸论坛”精神,利用“五缘”推进“六求”,积极发挥厦门对台区位优势,切实贯彻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我市对台工作的深入开展。

  记者张欣报道

  (9月4日播出)

编辑:杨丽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