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那些年,我们该一起追的记忆

2021-09-18 09:57:0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台北9月17日电(记者陈键兴)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上衣,锈迹斑斑的老式缝纫机,磨损掉色的旅行皮箱……近日,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筹设的“春池文化教育馆”在台北开馆,首展上的各种老物件无言地述说着悲欢离合的大历史。

  展板上,一段文字写下这样的诠释:“生命如一汩流水,它流到了哪儿,我就在哪儿,但我不曾片刻或忘,这汩流水的源头在哪儿。无论先来后到,一如海峡潮水,穿流过无数脸孔,回荡着不同乡音,牵系起原乡信仰,在两岸之间缭绕成无数脚注。”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2017年启动“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迄今已完成超过千位迁台历史见证者口述影像的拍摄,收藏近2600件文物、逾3000张图像。

  走进展厅,记者首先见到两尊半身塑像。捐赠者高秉涵老先生1991年开始,持续多年、共抱送150多位来台老兵的骨灰返回大陆故乡,事迹近年来为大陆同胞所熟知。这两尊高秉涵双亲的塑像原摆放在高老书房,他曾说:“今生最大的遗憾,莫过没能再见妈妈一面。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

  高秉涵向记者介绍起他捐赠的其他老物件,包括母亲用过的梳子、温度计等。那是他1991年从老家带回来的,其中一袭蓝布衣衫最为珍爱。“我是山东菏泽人,13岁离家来台,1988年才回到故乡。”母亲没能等到孩子归来,高秉涵每每看着那蓝布衫,总忍不住想要如孩子般再偎依妈妈怀里。

  展览中还有一件衣服同样刻满乡愁。时光要拉回到1987年,当时两岸仍在隔绝对峙状态,一群五六十岁的人走上台北街头,穿着写有“想家”的上衣奔走呼告,泣述“想老娘”的心声,发出“要回家”的呐喊。

  这件上衣的主人是来台老兵何文德,湖北房县人。1987年3月,他与同袍们成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展览上还有其集会中振臂疾呼的照片。老兵的抗争点燃了民意,台当局10月宣布开放部分台胞赴大陆探亲,两岸“老死不能往来”的藩篱终被冲破。

  捐赠这件上衣的何文德先生之子何守为告诉记者,还有一件类似的上衣留在了大陆。

  一件件旧物和图片,被“抢救者”书写的感悟串联起来,历史与现实在不大的展厅里交汇:“那些积尘的皮箱、临别的信物、泛黄的照片、家书上的娟秀字迹,蜿蜒成乡愁的情节,揭露时代的身世”,“看似寻常的一件件、一桩桩,封存最贴身不舍的过往”,“沉默探照故人历史,不让祖辈故事境迁时移”。

  著有《城南旧事》的作家林海音1948年来台的船票和《基隆登岸》的手稿,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摄影官罗超群的暗房工具,文物专家索予明护送故宫珍宝来台时仅留的一件母亲手缝的布衫,军眷从上海辗转来台携带并保存了三代的老式缝纫机,老兵回乡探亲时带着“三大件五小件”的普通照片……诚如展览文案所言,这些“身外之物”微妙牵系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生命最真实的见证。

  高秉涵把今年出版的自传赠予记者,并留言写下:“未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他说:“由衷希望我遭遇的时代悲剧不再上演!希望两岸下一代不忘根、不忘本、不忘生命的源头。‘抢救’工作很重要,老人不断凋零,我都快90岁了。中华民族好儿孙不能让历史断层,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靠这一条,所以我把心爱之物捐出来,心安!”

  “那些年”,需要有人记录,更需要有人记得。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希望邀请更多的台湾民众前来参观,认识历史。他们认为,历朝历代皆有大陆先民向台湾移徙,自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客家人陆续抵台开垦。及至1949大迁徙,又有逾百万同胞从大陆各省来台扎根,迁台历史源远流长。

  “潮汐往返,薪火相传,百家姓、百姓家谨守千年不坠的堂号,延续中原祖辈传下的香火,在台湾开枝散叶、世代流芳。”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创办人沈庆京说。

  《八千里路云和月》,“台湾的山东人”凌峰先生上世纪80年代末主持拍摄的纪录片解了多少台胞思乡之渴,90年代初的热播电视剧《厦门新娘》成为两岸新时代情缘的“代名词”,尔后还有讲述台湾雾峰林家的《沧海百年》、反映宏阔历史下台湾青年执着追求的电影《云水谣》……时光荏苒,岁月不居,“我们”因为共同的记忆扩展了生命的境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