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台青逐梦新天地——两岸记者走进深圳

2018年07月30日 09:03:0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7月24日,深圳举行落实“惠台31条”新闻发布会,台下坐着来自“海峡两岸记者特区行”联合采访团的40位记者。其中,到访深圳已两天的19名台湾记者对这场发布会尤为期待——历经40年,这座充满活力的经济特区,将会给台湾带来怎样的机遇?

  “大陆改革开放40年的许多重要经验和成就,都浓缩在深圳这座城市中。”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李宗芳表示,到深圳后触目所及皆是鳞次栉比的大楼,让她眼前一亮,尤为期待通过此行发现更多台青、台企的发展机遇。

  对很多台湾同胞来说,深圳并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据官方统计,近几年,每年从深圳口岸出入境的台胞约230万人次,约占大陆出入境台胞总数的1/4。参与采访的台湾记者们都曾多次“到过”深圳,但真正深入观察和了解这座城市很多人还是第一次。

  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深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深圳市博物馆,记者们看到了深圳快速成长的每一个脚印。当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杨钊看到深圳的3D微缩地图时,想起了12年前第一次从香港来深圳。“当时一过关就觉得两边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但这次我们还是从香港过关,过了皇岗口岸后感觉深圳和香港几乎没什么分别了。”杨钊感慨,深圳这几年变化很大他多有耳闻,但自己这次用心观察这座城市时,还是被它巨大的变化所震撼。

  摩天大楼、蓝天绿树,拥挤的人潮、川流不息的新能源汽车……4天的参访行程,台湾记者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散发着的浓浓“现代”气息。在华强北的采访,则让他们惊叹于这座城市蓬勃的创新活力。

  在全国知名的电子元件集散地深圳华强北,一栋名为赛格数码广场的大楼里有3层楼的空间用于孵化初创企业。这个名为赛格众创空间的孵化器曾孕育多家“小巨人”企业,也是吸引不少台湾创业青年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李复荣3年前从台湾到深圳创业,公司成立半年后,他的小绿草“自拍机器人”项目估值已经过亿。“深圳的创业氛围非常好、成本低,最重要的是产业配套齐全。”李复荣说,公司身处赛格数码广场,他几乎不用出大楼就能买到大部分硬件配件,这是他们的成果能很快投产的关键。

  在有限的空间内,光是台湾的创业团队就有4个,创业台青50名,还有几位暑期实习的台湾大学生。台湾记者们与台青台生热络交流,原本安静的房间变得热闹起来。听了这些青年亲自讲述来深圳创业实习的理由和感受,台湾记者们对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愈加印象深刻。“我的印象中,华强北是‘山寨’的代名词,在华强北可以买齐组装成一台苹果手机所需的所有零件。现在它不仅褪去了‘山寨味’,还诞生了不少自主品牌,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了。”杨钊感慨道。

  原先的零配件集散地成了如今的创新沃土,华强北的转型升级路恰如深圳改革发展的缩影。以出口加工起家的深圳,发展质量和效益今非昔比,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居世界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7月25日,深圳行最后一天。在龙岗全球鹰无人机飞行基地,全球鹰(深圳)无人机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景兵顶着烈日指挥无人机各科目演练,不知疲倦地讲解了近2个小时。他的创业激情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抵押房产、破釜沉舟研发工业无人机的决心尤为令人感动。对于深圳何以能成为“全球无人机之都”、科创热土,大家有了更深切的感触。“其实像这样有激情的创业者,30多年前的台湾也有很多。”台湾旺报记者宋秉忠叹道,他希望台湾青年不仅能利用好深圳优良的条件,也能汲取创业者们的精神力量。(记者 冯学知)

[责任编辑:张晓静]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