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三回故乡常州奔牛有感

2017年12月22日 09:16: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续写“两岸一家亲”同胞亲情。

  作者:王 训,台胞

  一九三七年,我还在童年时,就随家庭避难后方。对奔牛的印象,可说是模模糊糊;迄抗战胜利,一九四七年,因求学,才由浙江去南昌前,回奔牛住了几天,对故乡也只可说有点浅识,只知道家之后面,有条弯弯的运河,河上有天禧桥。行船的动力,只靠摇橹、背缱与撑篙。在奔牛撤乡建镇之前,就已经很有现代化气息了。记得有一座木造的洋房车站,还有是一条碎石铺的京杭国道。奔牛大街,可能是在战后不久,经济尚未复苏,一切建筑,都因陋就简,其繁荣与人们之温馨,好像比战前,有了不小的差距,但在我的记忆里,奔牛是常州的重镇之一,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直到一九九二年,笔者在澳洲工作告一段落,想尽方法,于八月间,与内子先去英国,再绕道北京,返乡省亲。这次也只在家乡住了五天,因我是学农的,故先去乡间参观,只能极粗浅的了解到奔牛变了,变得比我几十年前想象的,实在是好得太多。诸如农田已被规划的非常整齐,生长在田间的水稻品种,也很纯青,且少见到有稗草参杂其间;农舍也不见了茅屋,奔牛的原来大街,也成了小巷,沿途不登大雅之堂的茅厕,也不见了。老街之北,新辟的宽畅马路,来往行车也不少,好像在要道与叉路处,尚未见到有红绿灯控制交通,如有了它,也许对行车、行人之安全,会更完美一点。在道两侧之店家,也注意到建筑之美,都市应具备之银行、医院、电影院都有。对菜场清洁维持,一般来说,在市区的菜场卫生工作,都难在收市前,维持得干净,而奔牛的菜场,且做得很好,笔者是特别赞佩的。

  一九九七年,我与内子,思乡心切,于五月间,做第三次的省亲,主要是想与年逾八旬的家兄王政晤聚。这次返乡,虽前后只隔五年,但当我抵达机场,眞的既高兴又激动,奔牛居然是个可以通航全国的,水陆空俱全的,江苏重镇之一了。其地位虽不及国际机场,这只小麻雀,是五脏俱全的,有了基础,还怕没有将来吗?她毕竟在沪宁铁路上,太湖区域内,占有极重要的一席,前途是无限可量的。

  还记得抵奔牛的次晨,照老习惯早晨五时前起来,即迫不及待地打开面朝运河的后门,当时真难以相信,这河有如此之美,在河面上早已朝雾蒙蒙,河也宽了一倍,天禧桥已变成钢架虹形的拱桥,对面的金牛墩,已换了小巧的建筑,红墻白壁相映在河畔,河中的马达声,替换了背纤、撑篙与摇橹,两岸新建的护堤,笔直、整齐且醒目。堤上已植有绿树,据说将来堤侧要建车道与行人道,若有时再配上一轮明月,如此美景,落在江南的奔牛,在笔者的眼里,实不亚于英国之泰晤士河景。说句老实话,奔牛人真的去了伦敦泰晤士河,还嫌她太吵杂呢!

  当我把所见到的感触,向家兄陈述后,他说:“前次回来你见到了胜利后的奔牛,第二次回来,到奔牛北面转了一圈;这次省亲,可去河之南边参观参观,于是我约了表弟,也是童年的玩伴沈亦泉君,为我做向导。过河第一站,就见到了奔牛的行政中心、证公所大厦,真是美轮美奂,设备完善,办公室亦宽敞,在这美好的环境里,想必吾乡菁英,个个是经建高手,必是向着大门所立之标语。也是训示,各尽最大努力——”为人民服务”,我们奔牛人民是有福了”。

  其次所见一路均被规划整齐,两旁行道树也已成长,看来比北边要宽广。政经、文教、商业、娱乐、以及其他之公共建设如邮电、医院、住宅,也皆有预定,重要路段之路灯、水道亦全。笔者想,也许以后有计划,会再设地下电缆或天然瓦斯哩!能幸运的为奔牛人,是引以为荣的。

  在归途中,亦泉老弟告诉我说:“你参观了奔牛的建设,以作为奔牛人而骄傲,如再去邻镇湖塘看看。其开发之快速,也会更使你惊讶的。”可惜我回来的时间关系,也未曾去拜访周主任瑞琦先生,甚为抱歉外。笔者想,如果武进的乡镇,均能各自努力,互显身手,大家一齐来,最后也是殊途同归。对武进整个来说,在江苏省,甚至全国,争个第一,亦是有望的。愿我乡亲,遵照同一目标,“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责任。我会将此想法,反问亦泉弟,他的回音是,连说了三个“对对对”!

  九七年的这次回乡,使我与内子最不能忘怀的感谢,是多承乡长徐贤良、郑重威两位副主任,陈听涛秘书长及家兄王政之政协挚友彭先生副主任,还有奔牛镇周书记等的访问与联谊。如今,又一个20年过去了,想来家乡的变化更大了吧!(完)

[责任编辑:何建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