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交流三十年·人物】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谢正观(下):“寂寞的台湾人”融入了祖国大陆“百姓生活”

2017年12月05日 08:55: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一家亲”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仍在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谢正观(下):“寂寞的台湾人”融入了祖国大陆“百姓生活”

全国政协台联界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谢正观。(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5日讯  穿越市井,走进谢正观教授传统京式风格的居所,精心的布置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他说,家是我们一生的皈依,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全国政协委员谢正观出生在台北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而他父亲曾经生活的地方更是“三里不同音”的贫瘠之地。如今,他颇有感慨地说,他非常理解当年外出讨生活的故乡人,对于他们的沧桑艰辛每每能够感同身受。

  谈及自己曾生活的家乡台湾,谢正观似乎不愿多说,但又忍不住要说。除了“物是人非、一言难尽、非常怀念”的感慨之外,他对家乡的期许也发自肺腑、溢于言表。

  谢正观说,他爱他的祖国,也爱他的家乡,希望台湾能够搭乘祖国大陆快速发展的列车,希望两岸年轻人能够用心交流、用心合作,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早日实现统一。

  回老家:父辈的家与台湾的家

  谢正观的祖籍地是福建南安,那是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谢正观拉长了语气说道,为什么他们要离乡背井,要去海外闯荡,还不是因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乡音不通嘛!“那个时候我父亲特别爱读书,祖父母就想尽办法把他送到厦门上学,然后才可以去更远的地方!”

  台湾光复那年,父亲到了台湾。直到1983年,谢正观回到福建南安,才把海峡两岸割裂的“家”重新连结了起来。

  回忆起当年回家的情形,谢正观说,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他只能“偷偷摸摸”进行,连父亲都不知道。“原因大家都清楚,当时两岸对立的形势还很严重,没有‘三通’,老百姓自然不能自由往来。”他说:“如果让太多人知道,如果我大张旗鼓地回南安,消息传到台湾岛内,我家里可能会受到一些政治压力。”

  谢正观第一次回南安,距离两岸开放探亲尚有四五年的时间,台湾岛内则还处于“戒严”状态。

  不过,消息还是传到了岛内,谢父没多久就知道儿子回南安了。“侨乡可能就是这样,类似的好消息总是传播得很快。”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回乡之举并没有给岛内亲人带来什么不便,因为“回家”已成为当时岛内的普遍呼声,岂能是什么外部力量所能够阻挠的!

  在那之后,谢正观还与父亲、大哥大姐回去过两三次。“因为我回家了,可以说,我为已经过世的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寻到了根。为我家尽了孝,也尽了民族的大孝。”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年迈的叔伯,看了当年父亲生活过的地方,而这些对他来说,都曾是一种童年的憧憬和魂牵梦萦。对文字敏感的谢正观如今回忆起自己的祖籍时,并没有太多的话语。也许他认为,在那种情况下,话语也是苍白无力的,只能用心去感悟和体验。

  对于自己年轻时生活过的台湾,谢正观自从来了大陆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机会回去台北。“回去之前,我还担心(因为我在北京任职中直机关的原因)会不会给家里造成什么麻烦,可后来我想,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次回台湾探亲,短暂的一个月,他并没有太多应酬,“也许是性格使然吧。除了几个老朋友,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陪伴双亲。”他说,在台湾,他经常使用闽南话和亲人们交流。

  如今,再谈及台湾,谢正观或许觉得,童年往事,故人情谊,一切的一切都让他觉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可他总觉得与离开时相比,又有点儿不一样,“总的一句话——物是人非、一言难尽、令人感慨”,家乡的风景还是那么美丽,但很多情况变了。或许,那个承载着他青少年太多记忆的地方,眷恋与回忆才是永远美丽的。

  说台湾:怒其不争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发现,台湾,曾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与韩国、香港、新加坡(新、港都是小规模的城市国家或地区)一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1982-1987年,台湾出口贸易金额与出口增加率居“四小龙”之首,经济增长率第二、人均GDP第三;然而到了2000至2005年,台湾出口贸易金额与增加率、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全数降到了“四小龙”之末。更有舆论认为,过去近二十年来,台湾工薪阶层的收入几乎处于“冻涨”状态,在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的背景下,台湾年轻一代似乎对未来充满焦虑与迷茫。过去所谓“台湾钱淹脚目”的盛况,如今只成为遥远的回忆。

  谢正观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台湾,“经济停滞、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文化模糊,教育又没有定性,还大搞‘去中国化’”。

  “其实台湾的很多问题,如果能有一个很贤明的领导,估计都不是太难解决的。”谢正观认为,首先要打破两岸的藩篱。

  见证了祖国大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谢正观感到“很爽”,“大陆的国势日盛,各层面都处于起势,台湾相对而言日渐没落,日韩的产业都不能像以前一样那么嚣张了。”“台湾的优势已经不多了,半导体精英出走流失大半,即便像台积电这样的优秀特大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大陆,更别说其他已经或即将被大陆取代的一些产业。”

  这几年以来,台湾的文创产业比较受推崇,这也是台湾人引以自豪的地方。但在谢正观看来,“现在似乎越来越走进死胡同了”。这也缘于人才逐步凋零,创意渐渐枯竭。

  他拿网路上热议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的共享单车为例说,这也是文化创意啊,但“它的空间多大啊,解决的问题多大啊!”而且,近些年来,大陆青年的世界经验越来越多,他们的创新创意能力,已经逐步超出了台湾同侪。不过,谢正观认为这在根本上并不是是台湾青年自身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够不受阻拦,能够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头,我觉得他们的表现不会比大陆任何一个地方的青年差。”

  令谢正观感到高兴的是,大陆方面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台湾青年到大陆求学、实习、就业、创业,助力他们在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始终萦绕我耳际的一句话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让我深受感动。”

  他认为,这个“人民”当然包括台湾人民在内,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人不能缺席。大陆近些年来针对台湾青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非常好!”

  当然,与此同时,台湾有些舆论认为,大陆这些动作一方面是在搞“统战”,另一方面也是要“挖空”台湾人才。对此,谢正观有些愤懣,“我想,他们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故意不把大陆的善意当作同胞之爱,还要阻挠青年去找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倒行逆施啊!哪有自己家孩子找出路,你还要去阻拦的道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台湾的未来只有‘沉沦’这一条路了。”

  不过,谢正观也指出,尽管岛内的一些政党及其附庸组织,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考量,污名化大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的诚心实意,甚至是阻拦台湾青年登陆,但都不会起作用。“如果台湾有很好的机会,他们或许不会往外跑。但现在他们都愿意来,连还没毕业的大学生都愿意提前来实习。这些年轻人未必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但他们要生存,所以他们在用脚投票!”

  他说,人才流动不能简单说是被“挖墙脚”,这是形势所然,希望台湾的当政者能够认清形势,以开放的心态,借好这个“东风”,搭乘祖国大陆这列快速发展的列车,重现昔日辉煌。

  话青年:请用真心换真心

  大陆80后、90后年轻一代,自幼天然地认为台湾社会的种种美好,台湾岛更是祖国的美丽之岛。几年前网上盛行一时的“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说法,则将这一美好感觉推至顶峰。但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两岸青年对彼此也越来越了解。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在认知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双方沟通时的障碍。尤其是台湾2014年“太阳花运动”以来,网路上的言语冲突多有发生。

  对此,谢正观开玩笑说,“有人因误解而结婚,也有人因了解而离婚”,当然,“离婚”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两岸青年身上,“两岸一家亲”不是口号,而是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是割不断的。

  谢正观不讳言,台湾有很多人对大陆存有误解和偏见,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还是不良政客刻意营造的“优越感”。他说,“落后”是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台湾人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处于自我满足的蒙蔽之中,认为大陆仍很贫穷。而这,也是大陆网路青年讽刺台湾“井底之蛙”的缘由。

  近年来,大陆经济快速崛起,从四面八方涌进岛内的资讯刺激了这些人的感官神经。他们又说大陆没有民主,大陆的体制没有落实所谓的“普世价值”。但谢正观认为,抛开“普世价值”不说,我们首先不该用“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方式思考我们自己的前途;制度到底好不好,要看它是不是适合国情,是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为老百姓谋福祉,能不能推动社会向前走。从这个视角看,大陆走出的这条路,何尝不是执政党带领人民走出的一条希望之路!

  谢正观坚信,不管台湾岛内青年显现出什么样的外在,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台湾人、中国人。只要两岸青年交流持续进行,他们终会审时度势,打破迷障,认清真相,终会抓住机遇投身民族事业,实现自身价值。

  对于大陆青年,谢正观认为总体上是有大局观和包容性的,是能够用平视的视角客观观察和思考他们所处的世界。但也可能是大陆近年来崛起的速度太快,导致一些人偶有用俯视的视角看待他者,尤其是海峡对岸的台湾。这样的视角,正是多年以来西方国家看待我们中国的视角;这样视角下的大陆或台湾,都是不真实的。

  他恳切希望,大陆青年要持续保持宽广胸怀,要心平气和,更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同为中国人的台湾同胞。他希望两岸青年,拿真心换真心,唯有这样才能真的“心灵契合”,融为一体。

  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文学的谢正观,也给了两岸青年一点阅读建议。“对台湾青年人来说,因为岛内当局长期禁止传播左联文学作品,而这应该是他们接下来要补的课。”“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文发展的巅峰期,两岸的年轻朋友应该多看看宋代诗词和绘画。”“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深度刻画了中国社会现实,拿到今天来看,人情风物依然精彩,依然活生生跃于眼前,年轻人多看有助于理解当下。”

  谈文学:诗境与美好家园

  熟识谢正观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表、夸夸其谈的人,即便是参加一些无法避免的会议或活动,他也总是选择在那些寂寥的角落。一位九三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谈起他时回忆到:“在一次全国政协组织的视察活动中,我们其他成员都在聊天时,却总也找不到他。后来我无意中在门后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他,拿着纸笔,正沉思创作。”与话语相比,谢正观更倾向于文学创作,从古诗词到现代诗,再到中长篇小说。他写的主题除了社会、情感外,最多的便是家乡。

  谢正观尤其喜欢中国传统文学,从《诗经》到《红楼梦》,从李白、杜甫到苏轼、辛弃疾,青年时期的他就多有涉猎。或许,这也是他所谓“中国人读中国书”的观念使然。谢正观说,很多学问都是相通的,“亦文亦武是儒将,亦文亦商是儒商,它们可以相通”,包括文学和他的城市地理与规划专业。

  “为什么很多人对江南小镇或者一些古镇感受很深?因为你步入了诗境的氛围里头了。”谢正观说,现在我们经常提生态文明,就是希望在大搞规划建设之前之后,都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就是我们希望将自己生活的家园,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营造成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

  过去,我们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是很严重的破坏。如今,我们认识到,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的家才会美丽,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谢正观认为,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近些年来在城镇、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对于优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营造,做得就已经相当不错。“一些城市的广场、公园,既有很好的实用性,也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氛围、生态环境,看得都让我陶醉了”,他说,“甚至在一些边疆小镇,我都看到了很好的滨河设计”。

  美好的城市、乡村,给人以诗的享受;而诗词文学,又给我们建设家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谢正观建议大家有时间在祖国大地上多走走多看看,不仅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比它们好看的地方太多了!”

  不忘初心:“寂寞又不寂寞的台湾人”融入大陆百姓生活

  行事低调的谢正观,此前并不为太多的两岸青年所熟知。但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个有些乌龙的媒体报道,却让他一时成为网路舆论的焦点。

  那篇报道说,谢正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次会议上提到,见证和参与祖国大陆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和崛起,让他深感“强国梦”实现了,也自省“以前意识形态方面的落后”。这次报道失实和失误,给谢正观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事情过去快两年了,现在还有亲戚朋友询问他怎么会有“那样”的想法,而这让原本就寡言少语的谢正观“百口莫辩”,倍感无奈。

  谢正观郑重地说,他从未说过、更没有想过所谓的“台独梦”;他生来就是中国人,一直践行着“中国人读中国书”、“中国人为中国做事”走到今天。

  在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时,谢正观说,他在那次会议上的发言,旨在表述他年轻时的“强国梦”在祖国大陆实现了。从小他就梦想中国能有像法国、日本一样的“子弹头”高速列车,梦想中国能像美国一样将宇航员送上太空,梦想中国能在奥运会的奖牌榜上拿到金牌第一……而这些梦想,如今都成为了现实,这让他感到豪情万丈,感到欢欣鼓舞。

  “其实,现在看来,我那时候的‘强国梦’其实只是个小梦、初级梦,虽然当时看起来很大、很宏伟;现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是真正的‘强国梦’!!”谢正观说,“我的小梦想实现了,但我的心中也早就把自己的梦想调整为了新的‘强国梦’!想想到本世纪中叶要把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想想人民将享有的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想想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份自豪感,我就感到自己仿佛年轻了二十岁!!我也还要继续为这个宏伟蓝图贡献力量!一往无前,矢志不渝!”

  他希望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当然包括台湾青年),要怀有“中国梦”,并为之努力奋斗,也一定能够实现!

  这才是谢正观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点也没有所谓的“曾梦想台独”。他说,希望看到相关说法的人们,能够正本清源、恢复他讲话的本来面目。

  当年,谢正观是以祖国大陆居民护照的身份从美国回来的,并正式入籍北京户口,而后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这与其他那些在大陆“定居工作”的台湾同胞大不一样。“他们是拿着台胞证,随时往来于海峡两岸”,他颇有所感地说,“像我这样拿着大陆正式户口成为大陆公民的台湾人,全国大约只有数十位,算是个极少数群体。这群人要回家看看,要回台湾探亲,还得向台当局提出入境申请,将老乡当成了外人。所以面对家乡,这样的台湾人心里是感觉有些寂寞的。但是,坦率地说,我和他们都是在祖国大陆尚处于贫穷落后的时候回归祖国的,一心只想建设富强美丽的祖国,追求社会主义理想。回首往昔,不负青春、不负年华,现在我们在祖国大陆工作生活得那么自然和谐,加上大陆台湾本来就是一家人,我们因此又感到不寂寞。所以说,我们是一群‘寂寞又不寂寞的台湾人’”。

  谢正观说着说着抬起了头,“不过我们都甘于寂寞,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在为国家默默奉献;我们活得很自在、很开心,我们跟着人民群众喜怒哀乐,我们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祖国大陆的百姓生活中去了……”(中国台湾网何建峰 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王超)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谢正观(下):“寂寞的台湾人”融入了祖国大陆“百姓生活”

全国政协台联界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谢正观。(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责任编辑:李宁]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