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反“独”促统

(行进中国·走基层)5100亩撂荒地变成高产田

2016年01月13日 14:46:00  来源:正北方网
字号:    

  隆冬时节,走进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乌兰胡同村兴农兴众农贸专业合作社,只见平整的水泥晾台上脱粒机欢快地转动着,金灿灿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喷涌而出,随后被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一袋袋标准玉米包像小山一样堆满了库房……

  合作社负责人张贵雄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们合作社从春种秋收到颗粒归仓,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乌兰胡同村有村民370人、耕地1.1万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其中5000多亩耕地完全是靠天吃饭。“有雨水的年份种点儿玉米,每亩也就收个一二百斤。如果天不下雨,基本是撂荒。不种不赔钱,一种就赔钱。土地承包40多年,平均1亩地总共也没收入下1万块钱。”张贵雄说。

  2014年春节刚过,原村党支书张贵雄牵线搭桥,从外面引来流转土地投资人,成立了兴农兴众农贸专业合作社。经过与村民协商,合作社将村里的5100亩成片撂荒地流转,条件是每年拿出130万元给村民分红,人均3400元;同时,村里青壮年劳力如在合作社打工,月工资可达4500元,还管吃管住。

  春播时,合作社支出500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20多台,并更新配套了农田设施,浇水全部用上了滴灌,种植玉米3700多亩,种植紫花苜蓿1300亩。同时建设标准化羊舍3800平方米,养羊1000只。吸纳20名农民进社打工。当年玉米总产700多万斤,种养殖毛收入600万元、纯收入100多万元。村民不仅如数拿到130万元分红款,20多位打工者每人还收入5万多元,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

  村民张三后生有土地100亩,流转给合作社80亩,1年就分红2.4万元。他平时还在合作社当经纪人收粮卖羊,年收入达10万元。两项加起来是以前种六七年地的收入。

  对于规模化经营的好处,张贵雄算了一笔细账:合作社机械化种养结合,既省工又省钱;普通农户种1亩玉米成本600元,而合作社是500元,5000亩就可节省50万元,够买2台收割机。

  他感触地说:“今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个方向。别看这5000多亩地,种地只有8个人。真正用工的是在其他环节,比如烘干设备,半年都不停,工人3班倒。”

  今年虽然受玉米价格下跌影响,合作社种植收入下降,但养殖、经营等收入持续攀升,仅烘干设备为农户加工玉米就收入120多万元。

  记者发现,在合作社玉米地里,牧民贺耀龙承包了800亩秸秆田,搭起1个蒙古包,住在这里放羊。他有2600只羊,每年过冬饲草料要花五六万块钱。现在他包1亩秸秆地30块钱,到来年3月回牧区时,羊吃得膘肥体壮,至少节省2万元。今年,合作社把3000亩秸秆田包给了牧民,6000多只羊将在这里“愉悦”地过冬。同时合作社也能受益,因为羊粪留在地里成了有机肥,1个有机农业链条已在这里悄然形成。

  据了解,目前以转包、转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在巴彦淖尔市正渐成燎原之势,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已达278.1万亩,共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578家,为河套农业提质增效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韩继旺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