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2021-10-21 09:06: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近日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围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并对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作出系统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成渝地区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在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具有独特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重要增长极,对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新发展格局下新使命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国家新增长极的使命。

  当前,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上升、内需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产业链加速重组的趋势和优势,尽快实现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利于构建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互动新格局,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区域。历史上,该区域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组织区域生产、大宗物资供应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责;新时代,该区域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践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一是建设贯通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开拓面向东南亚地区的经贸新局面;二是建设连接长江中下游与青藏高原的大通道,形成我国国土东西方向上的大动脉;三是构建沟通西北(关中、兰州—西宁、天山北坡)和东南部(珠三角、北部湾)的国家能源大通道。

  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过去10年,重庆、成都两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排名中的位次不断上升,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GDP占全国比重超过6.5%,两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之和超过1亿人次。

  通过“双圈”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和重庆主城常住人口比“六普”都有大幅增加,人口流入态势明显。加快建设重庆、成都两大都市圈,合理疏解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化发展,是实现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庆都市圈要推动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和1小时通勤圈带动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区域中心的建设,提升外围荣昌、铜梁、大足、潼南的特色化功能,提高沿长江、武隆山等地的生态环境品质。成都都市圈要推动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的一体化发展,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服务共建共享,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示范区。

  立足“一轴两翼”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交通方式的变革,使成渝两地“时空距离”显著缩短,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通过强化成渝发展主轴,引导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互动发展。依托两市之间的3条综合运输通道,促进要素聚集与流动,培育若干区域经济中心,实现四川遂宁与重庆潼南,四川资阳与重庆大足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南北两翼协同发展走廊。北部的渝东北—川东北发展走廊,要加强产业、公共服务与生态环保等协作共赢。南部的川南—渝西发展走廊,分布着许多传统产业基地和水运时代的传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扶持力度,推动内江与自贡同城化发展。发挥水运、陆运和航空运输的联动优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此外,要加强双城经济圈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众多,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至关重要。

  注重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作为中心城市的重庆、成都,要在提升发展能级、增强高端服务功能的同时,进一步统筹兼顾经济、生态、安全、健康等多元需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实现“瘦身健体”。重庆正致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成都正积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都将为探索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径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注重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大中城市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接重庆、成都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支持万州、南充、达州、宜宾、泸州等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具有辐射服务周边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加优质医疗、教育和文化体育资源供给,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注重补齐县城发展短板。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纽带的县城具有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安家需求的巨大潜力,是我国城镇化的基础一环。要推动公共资源适当向县城倾斜,加快补齐在公共服务、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交通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增强县城治理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充分发挥金堂、乐至、大英、江安、绵竹、垫江、忠县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作用,支持尽快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注重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支持位于都市圈范围内的重点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把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培育成为专业特色镇,增强一般小城镇服务农村功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 凯)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