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母亲河畔的中国】“黄沙变黄金” 鄂尔多斯市推动黄河生态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2021-10-17 22:5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乔有世介绍了“乡村振兴学院”的情况。(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中国台湾网10月17日讯(记者 李杰) 16日,“母亲河畔的中国”记者参访团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在黄河从上游进入中游的“几”字形区域里,为黄河的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弯”腹地,三面黄河环抱,境内流经728公里,为黄河流经全国第二长的地市。记者们在这里参观了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现代能源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亲身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林召镇创办“乡村振兴学院” 助力百姓共同富裕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乔有世介绍了“乡村振兴学院”的情况,乡村振兴学院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宝善堂社,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9549.9平方米,有多媒体教室,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接待中心等,能同时容纳500人培训学习。

  乔有世介绍说,学院培训主要面向农业农村第一线,培养现代化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新型市场主体,培养专业三农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学习成长基地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交流、实践基地。

  乔有世还介绍,学院师资力量主要是邀请“三农”专家学者,本地和全国有成功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让他们来与学员传授和交流,把专家经验结合实际,汇聚总结为低成本、可复制的共同富裕实践经验和理论,并把成功的经验通过讲学和交流传播出去,促进百姓的共同富裕。

  盐碱地变高产田 黄河生态治理让昭君镇水稻业蓬勃发展

  十月的昭君镇大地,金黄四溢,稻谷飘香,目前全镇共有30余家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1家水稻协会、3家水稻加工企业,水稻亩产平均在1300斤以上,亩产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

  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往这个地区属于黄灌区,地表水高,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199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大片盐碱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什么也不长,经过23年的辛勤治理,引入黄河水浇灌种植水稻,现在村里已经有了大片的高产田,全部运用有机肥,以及弱碱性的土壤,让这里的有机水稻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沙圪堵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据介绍,这里种植的有机水稻采取了溯源码方式的“智慧种植”方式,所有稻谷的种植产地、土壤情况等都可以通过溯源码清楚溯源,这里独特的弱碱性有机大米品牌价值初显。通过长期努力,昭君镇水稻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昔日的盐碱地已成为今日的“米粮仓”、百姓致富的“聚宝盆”。

  达拉特光伏基地 绿色能源让“黄沙变黄金”

  16日下午,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达拉特光伏基地,这里天空碧蓝,阳光金黄,空气清新,视野辽阔,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达拉特旗发改委副主任王小径介绍说,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和奖励激励基地。2020年发电量达9.92亿度、发电小时数达1983小时。基地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根示遵循,在开发利用库布其沙漠能资源的同时,采用“林光互补”建设模式,推动沙漠生态治理、现代能源经济、沙漠农林牧业、沙漠风情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

  王小径介绍,在光伏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林光互补”建设模式下,达拉特旗推动沙漠生态治理,有效治沙面积达3万亩以上。光伏板不仅遮挡阳光,减少了地表蒸发,光伏板支架也能降低风速,此外,通过造防护林,栽植沙障,种植红枣等经济林,培植黄芪黄芩等中草药,饲养肉牛等方式,带动村集体、村民积极参与治沙,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示范区,把荒废土地变成了利用价值较高的项目,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完)

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达拉特光伏基地。(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责任编辑: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