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

2021-05-16 08:14: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召开座谈会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龚金星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我对这件事一直十分重视。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之前看到相关报告,我说这件事要专门来研究一次。”

  河南南阳,西依秦岭、南临汉江、绾毂中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龙头”“总开关”所在地。逶迤近3000里的丹江口水库的水,就从这里起步,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

  正值初夏时节,水波浩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专题调研南水北调。

  13日,在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再赴移民新村,看一看那些为南水北调搬离故土的乡亲们。

  14日,南阳宾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开到中午时分。

  水运连着国运。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语重心长: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泱泱大国的治水史,气吞山河。

  相隔半年时间,从东线起点到中线渠首

  “吃水不忘挖井人”

  巨闸揽江卧,船行碧波间。

  习近平总书记伫立船头,他的目光望向烟波浩渺的水、望向林木葱郁的山。

  半年前的江苏扬州之行历历在目。江都水利枢纽,东线一期工程的起点。一泓碧水从那里出发,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而今,来到中线一期工程渠首。青山环峙,浪花翻卷,思绪万千。

  “这个地方我一直想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地方的运行以及这里的移民工作,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次看一看我很高兴。”

  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这些水千里奔流,由一个个渡槽护送,长途跋涉1432公里,润泽豫冀津京。

  供水线,一条生命线。昔日北京三杯水中就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现在中线水源占城区供水的70%左右。过去,沿途有的地方“自来水能腌咸菜”,有的“泡茶没有茶味儿”。如今,清澈甘甜的引江水替代了北方某些地区的苦咸水、高氟水。习近平总书记打了个比方:“窝窝头换馒头了。”

  考察时,总书记讲述了他所亲历的水的故事。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

  时过境迁。正定的地下水位止跌回升,滹沱河水波光粼粼。碧水、飞鸟、花海、林荫道,色彩斑斓。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

  下了船,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移民村,九重镇邹庄村。

  途中,省里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不由动容:

  “老百姓很朴实啊,说‘北京人渴了,咱们得给他们供点水’。多么朴实的语言,但又体现了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

  8省市150多个县市40多万移民,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

  种田、务工,还有电商直播新业态,这家日子红红火火。总书记接过土坯房老照片端详:

  “移民之后,乡亲们10年收入提高了3.6倍,这是我们欣慰的地方。”

  听了总书记的话,老邹有些激动:“共产党好,都是为着人民。”

  “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

  临别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墙上贴的奖状,驻足细看,叮嘱要把孩子教育搞好,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出院门,村里的乡亲们都赶来了。鼓掌声、欢呼声沸腾了宁静村落。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我很牵挂你们。咱们过去那个家啊,离开是不容易的,我听说‘有山有水、有田有林’,有的还有船是吧?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从大气魄畅想到大工程落地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追溯南水北调的历史,要从1952年讲起。

  那一年深秋,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在研究黄河水涨上去怎么办、没水了怎么办等问题时,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次年2月19日,春寒料峭。毛主席从武汉登船,顺江东去南京。船上,他再次提到这个话题。

  14日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这段历史,感慨道:“毛主席这个伟大而浪漫的畅想,是有科学根据的。建设新中国的奠基工程中,水利占重要位置,治国先治水。”

  坝怎么建、闸如何修、渠往哪开、水怎么流?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行动起来了。一代代研究论证、推敲方案,一次次跋山涉水、实地勘探。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出炉,“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落地。

  “这一格局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分析道:

  “我们国家的水系分布是东西向的。‘四横’,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江河水系,基本是天然形成的。‘三纵’,东、中、西3条调水线路,是工程性的。”

  2002年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分别于2013年、2014年主体工程建成通水。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方。中国的发展格局由此掀开了新篇章。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研究水安全问题,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

  当年4月,到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总书记问起了南水北调有关情况。

  当年年底,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际,他再次强调“三先三后”:“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两条线的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效果立竿见影。座谈会上,沿途8省市负责人都来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来了。发言的省市负责同志中,有的来自“送水区”,有的来自“受水区”。他们汇报时,不约而同都引用了一组组数字。

  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通水以来,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

  “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

  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经验,在恢弘而丰富的实践中,一点点积累、一次次完善。总书记将其概括为六方面经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尊重客观规律,规划统筹引领,重视节水治污,精确精准调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这项民生工程,同时也是生态工程。水质是否达标,是衡量调水输水的硬杠杠。

  库区工程启动时,达标河段不足一半。补生态欠账迫在眉睫。重拳减排、铁腕治污。河南仅淅川县一个县就关停企业386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16家。南水成为转型之水,二类水质的丹江口,堪称“重视节水治污”这一经验的生动写照。

  大江大河大治理。古时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考察都江堰的情景:“按照‘深淘滩、低作堰’的思路建设,真是巧妙,我们先人多么智慧。”

  南水北调工程宏大、复杂、艰巨,规模前所未有,难度世界罕见。

  世界最大输水渡槽、首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泵站群……数十万建设者矢志奋斗,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书写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赞叹道:“建设过程高质高效,运行也很顺利。体现了中国速度、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十四五”时期和更长远未来,摸清底数、厘清问题、研判趋势、优化对策

  “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

  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解决不好将影响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总书记拿空气类比水,“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而且情况非常严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南水北调,缓解了北“渴”。从“极度紧缺”到“紧平衡”,北方水资源安全却依然容不得喘口气。座谈会上,有部委负责同志拿京津冀地区举例,以全国0.9%的水资源量、2.3%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10%的GDP。数字发人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黄淮海流域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对于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定位为:“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论证下一步怎么干,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做一个总体性、指导性意义的部署。”“既积极,又慎重。既要有大格局,又要很缜密。要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

  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也是极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跨水跨山、跨省跨市,供水、防洪、排涝、航运、生态、移民……烟波浩渺的水,流淌过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灯火的乡,牵一发动全身。

  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系统观念”,放在下一步做好南水北调工作的首位。“不要顾此失彼,南水北调的各个环节像多米诺骨牌似的,都是连着的。”“处理好轻重缓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是战略性的储备。”

  “要深化各可能方案的比选论证,协调部门、地方和专家意见,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要求。

  “要统筹来讲。一方面是南水北调下一步怎么做,一方面是调过去的水怎么发挥最佳效应。好钢用在刀刃上,怎么把调过去的水用在刀刃上。”

  节水,拧紧水龙头的事,是个等不得、拖不了的当务之急。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有省市负责同志发言说:“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南水北调沿线省市节约用水。”

  总书记感同身受:“不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节水做得好,是否给予激励奖励?有的地方怎么浪费水都没感觉,花点小钱就打发了,那是不行的。要建立更规范、更严格的节水制度,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有省市负责同志提到“受水区”和“送水区”的对口帮扶。

  “我从看东线时就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哪是滴水之恩?是涌泉之恩啊。沿途吃水的人怎么涌泉相报?”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除了对口帮扶,最主要的措施是不辜负送水人的关怀。我们不能糟蹋水啊。南水北调沿线,无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农业生产,都要考虑节水这个因素。要更科学用水、更合理布局。”

  “围绕节水的方方面面,采取大中小各类举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涵养水源,大大小小的措施都汇集在一起,北方地区节水要实实在在去落实。”

  他接着说:“就像粮食,千辛万苦丰收了,收割、运输、保藏、加工、餐饮,哪个环节都得注意。节水也得这样。节水是关键,调水是补充。不能一边调水一边浪费,更不能无节制用水。”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提上了日程,相关任务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总书记感慨:“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从畅想到落地,再到新的梦想、新的梦圆……治水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

  (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 王晔 燕雁 )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