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成就展里观成就:从器物到制度,感触新中国70年变迁

2019-09-27 13:2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新中国70年)成就展里观成就:从器物到制度,感触新中国70年变迁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成就展里观成就:从器物到制度,感触新中国70年变迁

  作者 黄钰钦 郭超凯 张素

  时间还未到上午9点,张书蒸已经开始调整着别在耳旁的麦克风和腰间的扩音器,准备迎接第一批观展游客入场。

  9月24日上午9时,“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以下简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首次向公众开放。

  9月24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向公众开放。图为参观者体验制作高考“准考证”。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当日,超过2万名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涌入1.5万平方米的展区,感受新中国70年变迁。

  张书蒸和其他69名讲解员一样,从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选拔中脱颖而出,负责本次讲解工作。

  不到中午12点,她已经接待了三批观众。她记不清自己回答了多少个问题,但其中一个让她印象尤为深刻——能不能介绍一下70年来老百姓生活的变化?

  这并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然而,现场陈列着的各种充满年代感的物品却给出了答案。

  展厅内棕黄色的地毯上印制着年份数字,从1949到2019,成就展采用编年体形式,带领观众沿着“时光隧道”,跟随历史年轮,回顾新中国走过的历程。

  被玻璃罩住的“北京”牌电视机比手掌稍大,作为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带领着社会进入“图像世界”;红漆铁皮的“东方红”拖拉机在展区里仿佛仍喷发着浓烟,它的成功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作为第一代化纤产品,如今被放在陈列间的“的确良”衣物曾是风靡全国的面料;已经退出历史的BP机是中国通讯技术发展的注脚,路过的孩童不停地询问父母它是什么,家长们则露出会心微笑。

  不少来自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物品走进展厅,数个家庭场景勾起游客回忆,让参观者感怀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意识到70年的历史是由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历史所组成。

  20世纪50年代的婚房,一张土炕、一盏煤油灯、两三件简单家具,几乎就是全部家当;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一户城市家庭内,电视、冰箱、电风扇成了“标配”;进入新时代,普通的安居住宅是宽敞的客厅、齐备的家具和电器,透出幸福惬意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智慧家居让生活更加美好。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韩悦在一群塑像前驻足观看。群像描绘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秘密签订“大包干”契约的场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兴起。

  9月24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向公众开放。图为参观者在“三转一响”等老物件生活物品展区前拍照。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从小岗村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祖国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悦说,“我希望自己在将来,也能为中国农业发展尽当代青年的一份力量。”

  一旁拉起的“高考场”警戒线吸引了过往游客的目光,两排蜡塑的考生正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下奋笔疾书。1977年,曾中断10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制度的力量使中国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改变了成千上万学生与家庭的命运。

  在恢复高考的展区旁,观众可通过拍照扫码,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60岁的李文友拍下准考证照片后,依旧围绕着“高考场”转来转去,仔细地观察,久久不愿离开。1977年,18岁的他顶着炎炎烈日在重庆市参加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当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李文友感慨道:“高考是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改变了我们无数人今后的命运。”

  “展览到这里就结束了。”张书蒸再次仔细调整了耳旁的麦克风,对身边的观众说道。这是她当天接待的第四批观众,在介绍过程中,她一直在回想着心中的那个问题。

  从“屹立东方”到“改革开放”,从“走向复兴”到“人间正道”,新中国70年社会变化,是物质条件的逐渐富足,也是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她相信,在“时光隧道”中,一件件展品会说话。(完)

[责任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