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带着非遗传承和家乡青年的希望来两会

2019-03-15 08:43:00
来源:海峡之声网
字号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3月14日北京消息(记者朱乐 庄杨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静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建议,通过非遗传习的方式,一方面为非遗文化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赡养等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有人在家 家才有温暖  


  田静委员,人如其名,带着恬静的气质,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书卷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自己出资开办了一座占地4500多平方米的“活态”紫陶技能传习中心,依托这个工坊,免费对乡村青年和农村妇女开展技艺传习。田静认为,类似传习工坊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护与继承建水紫陶传统技艺,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赡养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她说,因为农村里面不管是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是老人无人赡养的问题,归结起来最大的根源就是中青年劳动力外流。这些年轻人在外打工,心里其实并不安定。如果回到家乡学习一门技艺,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

  田静还讲了一个酸菜的故事。“我一个徒弟的妈妈,以前他两个女儿都在外打工,她自己吃的真的是随便,随便得不行。现在两个孩子都跟着我在学习,我就经常吃到她腌的酸菜,特别好吃。我就问她说你以前怎么不做呀?她说做了也没人吃啊!”说到这里,田静感慨道:“他们一旦回来了,一个家庭才能和和美美的。有人在家家才有温暖嘛!”

倒贴钱都没人来学


  然而,因为生活艰难和文化限制,即使是免费教学,刚开始时年轻人也不愿来。田静说,“2009年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根本招不到人,不要钱都招不到人,那些孩子都不知道他学了能干什么,没有这个概念。他一听到是文化,是非遗,就撒腿跑了。”所以田静不但不收钱,还每天给他们发30块钱的生活补助,让这些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即使是这样,工坊还是有很多困难。田静说,“年轻人他没耐心,我经常又当师傅又当妈妈。比如有些孩子学到9天、10天跑了,我就还得打电话,给他做工作。后来慢慢的他自己在学的这种过程当中就开始熟悉了,掌握了,就越来越喜欢了。”

  田静举例说,她的一个徒弟,来学习之前一个五口人之家年收入总共2万元。但是学了三四年之后,这位青年自己的年收入就能达到4万元。另一位青年,来学习的时候穿十公分跟的鞋子,头发也染得特别黄,学习之后她慢慢得就把头发染回来了,还愿意穿中式的衣服了,这让田静特别有感触:“我觉得这种潜移默化太值得提倡了。我教他怎么去挣钱,挣了钱之后还知道应该怎么去幸福的生活。”

为非遗传承和家乡青年建言

建水紫陶制作

  从2009年招收的第一批青年,到现在田静已经带了近百余名徒弟,很多人出师后已经独当一面,有的年收入达到7、8万元 ,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田静说,自己一定要把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的希望带到两会,让建水紫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艺术价值得到真正的维护与弘扬。同时,她希望自己的紫陶技能传习中心能得到相关支持,为非遗传承保护和发扬创造良好条件。

  田静委员建议,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方面立项支持,成立公益性非遗传承机构,一方面发展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振兴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