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卢秉恒:“小人物”一样能筑梦未来

2018-06-23 09:42:00
来源:央视网
字号

  央视网消息:打印人体心脏、骨骼,这些原本只存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将变成现实。作为科技界的“当红明星”,3D打印已遍及航空航天、医疗、食品、服装、玩具等各个领域,在拓展自身领地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制造业的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是我国3D打印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也是我国3D打印领域的领军人物。

1

  1992年,卢秉恒赴美作高级访问学者。在一次参观汽车模具企业时,他首次看到快速成型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的先进性。他响亮地提出,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开发这种机器。当时,美国也只在6年前才做出第一台样机。

  1993年归国,已年近半百的他,立刻转换自己多年的研究方向,带着博士生们在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了对快速成型制造这一完全陌生领域的艰苦研发历程。经调研后,他把团队的研究重点调整到了SLA技术(光固化快速成型)上。面对国外技术壁垒和国内资金缺乏的困难,他另辟蹊径,开发出具有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以及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专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产品快速开发系统,把快速成型机的国产率提升到了80%-90%,极大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

  当时,科研资金是攻关的拦路虎。卢秉恒大致算了一下,没有100万元是不行的。卢秉恒出国前有六七万元科研经费的剩余,后来又找学校支持了2万元。卢秉恒带着博士生自己开发软件、研发设备,除了买到的一些机械零配件,其它像动态聚焦镜、聚光镜、材料等,几乎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出来的。机器上的激光器要3万美元,他们买不起,就联合兄弟院校花了3万元人民币试制了一台紫外光激光器。实验用的特殊材料,国外进口价要每公斤2000元,而做一次实验起码要30公斤,国内材料又不成熟。卢秉恒找到化工学院,共同开发出光敏树脂,每公斤成本只要100元。至于开机床自己做试件,更是经常的事。曾经有工人看到卢秉恒做的试件,惊叹说这水平绝对达到了五级工。

6

  卢秉恒院士说,3D打印正在走向材料的形状和结构随时间变化、智能材料与结构的主动调控技术,未来可能是高性能合金构建的增材制造,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3D打印,智能材料主动调控、具有生长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3D打印技术方面发展;在材料方面,从数值到金属材料、到陶瓷材料、到生物活性材料;在产业方面,从重视装备到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尖端科技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

  从寂寂无名到名声大噪,3D打印在国内的发展,令熟悉的人不由得向卢秉恒竖起大拇指:有远见、看得准!

  卢秉恒院士年过七旬,心脏放了五个支架,依然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他的工作节奏和强度一般小伙子都跟不上。“上大学时,读《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里面引用了但丁的一句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很喜欢,便把它当做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做新的事,做大家没做过的事。”卢秉恒说,而之所以都能做成,则与他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起步早密切相关。

  他勉励青年学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有执着和韧劲,就能成为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者。在开启伟大征程的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用汗水和激情谱写奋斗的青春。(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