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让世界看见精彩中国

2018-02-22 10:39: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2月2日至4日,“欢乐春节”项目舞剧《沙湾往事》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4场,在费城金梅尔艺术中心演出2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演员都说,每一次谢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坐在前排的观众,哭红鼻子,抹着眼泪,为我们鼓掌,这些细节都令我们非常振奋和感动。有一对外国夫妇激动地连说了几个“wonderful”,表示很开心看到中国的优秀演出,尤其是赛龙夺锦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几位在美国定居二三十年的华人华侨说,从这部中国舞剧里看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我们感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没有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要更加勇于“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那么,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我认为,“走出去”的作品需要“更中国”,需要挖掘优秀的中华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舞剧《沙湾往事》讲述的是一代代广东音乐人完善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广东音乐本身已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全剧的舞美也非常有岭南特色。同时,我们运用新颖的讲故事方式和舞台呈现方式:舞美运用先进的电脑数控进行时空变化,舞蹈则采用了蒙太奇、虚实变换的电影剪辑方式。使得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而又有国际范儿。

  更进一步,好的作品走出去需要优秀的运营团队,也需要借助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力量。我们积极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合作,他们在文化艺术走出去方面非常有经验,不仅在项目运营上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并且在内容传播上也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有效提升。

  带去中国的新年祝福

  深圳艺术团策划外联负责人  丁中元

  1月2日至17日,深圳艺术团一行30人赴智利,参加在拉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2018圣地亚哥一千国际艺术节以及在维尼亚德玛尔“欢乐春节”专场演出。此次在智利演出7场,观众累计达近3万人,其中在维尼亚德玛尔市的体育场观众人数达到1.3万,开创了深圳艺术团体在海外巡演单场观众最高纪录。

  这台名为“南方以南”的专场晚会,融合了杂技、舞蹈、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将来自深圳的文化声音带到了更南的“天涯之国”。《南方以南》是深圳本土的原创歌曲,用浪漫手法表达了深圳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蕴含了将中国新年的祝福带给南方智利朋友的问候之意。

  在马库尔市演出时,年届89岁的老太太巴切莱特在孙女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现场观看演出,其孙女介绍,老人家特别热爱东方文化,得知有来自中国的艺术团演出,坚持一定要来看。

  圣费里佩市长帕德里西欧说,“整场演出非常精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艺术。演出中出现了我们当地的著名歌曲《感恩生活》,让我们感到很意外,非常感谢中国歌唱家演唱这首对我们意义非凡的歌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外国观众天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如何策划一台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又适合当地观众欣赏的节目,就需要做足功课。实际上,研究当地观众的欣赏习惯,对文艺团组十分必要。比如,拉美观众热情奔放、对音乐舞蹈与生俱来的喜爱,需要兼顾艺术性和互动热闹的双重体验,结合当地曲目的东方演绎,能充分唤起观众的共鸣。

  点亮一盏灯,共庆中国年

  自贡海天文化公司董事会秘书  魏  玮

  1月20日,丹麦,随着200多个中国彩灯在哥本哈根最繁华的商业街“走街”被点亮,“欢乐春节”项目“同一盏灯·点亮全球”活动拉开帷幕。同时,不少商家橱窗悬挂中国彩灯,向顾客派发中国福字红包,“点亮狗年生肖灯、手绘百盏灯、百盏灯欢乐送”“福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也同期举行,为丹麦冬夜带来喜庆热闹的中国“年味儿”。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无论是在灯组安装前的仓库储存地还是在走街的安装现场,路过的丹麦人民都对这些美丽的灯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灯组安装前存放在农场,农场主是一位头发花白走路吃力的丹麦老人,他一直在向我们询问中国文化,还回房上网搜索有关中国新年的传统习俗,非常可爱。在现场手绘灯笼活动上,互动的来宾络绎不绝,尤其是小朋友很感兴趣,现场热闹非凡。

  彩灯和灯会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也是老百姓的一种文化记忆。在对外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本土化”。在新西兰的活动已经做了10年,每年的彩灯选材和主题都非常考究,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再用彩灯讲述人们熟悉的中国故事。同时,我们努力在主题上创新,不仅有熊猫,还有福娃、骆驼等选题,甚至加入动漫元素,把中国的服饰等也做成彩灯,非常形象、直观,深受外国朋友欢迎。

  我们也在为传统插上现代的翅膀。法国里昂灯光节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灯光节之一。2017年我们双方达成“中法艺术家互访助力计划”,两国艺术家双方互访交流,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灯会与现代科技、音乐、3D灯光秀互为融合,传统迸发出强劲的时代魅力。

  中国舞,“希望还能来”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党总支书记  宋海芳

  1月17日至2月7日,北京舞蹈学院赴中东欧5个国家、9个城市演出的剧目是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本剧始创于2009年,艺术家借用“跷”“袖”“剑”“扇”“伞”“裙”等多种中国传统元素,以中国书法、绘画、诗歌、戏曲、武术为创作依据和来源,运用肢体语言解读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精致画卷。

  中东欧剧场普遍不大,场场观众爆满。外国观众可能看不懂卦阵、阴阳太极,不了解钟馗,没读过独钓寒江雪,没看过中国绘画、书法、戏剧、武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来发现和欣赏。在马其顿,一位观众从韦莱斯追到斯科普里,连续观看两场演出。斯科普里演出结束,总统上台向演员祝贺,当地官员表示,希望明年《粉·墨》还能来。

  此次巡演,平均两天换一个城市、演出一场,舟车劳顿非常辛苦。但是,师生们坚持以敬业的态度进行每一次的协调剧场、检查道具、布景、合光、联排、演出,克服时差、饮食差异等困难,从而确保了每场演出都能完美呈现。

  要想获得世界观众的认可,需要作品足够优秀,而优秀的作品离不开辛勤的付出。《粉·墨》经过7年沉淀,2016年复排。近3年时间里,2014级同学们没有休过完整的寒暑假,辛勤的汗水和潜心的修炼,铸就了这个“粉墨班”。而艰辛的复排过程,对演员们而言,无疑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所以当我们带着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命走出国门,也就自然获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2日 19 版)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