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架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综述(下)

2017年01月13日 10:36: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如果没有亲自阅读,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话语出自一本理论读物。

  长期以来,理论读物往往被贴上“高深莫测”的标签。而近期出版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达、贴近群众的内容,不仅解释“怎么看”,而且揭示“怎么办”,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党中央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索理论走向大众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普及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阐释,架起了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

  《旗帜》,一部文献纪录片。

  适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6月19日至28日,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与观众见面。

  全面记述我们党9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光辉业绩,国内观众超过2.5亿,这就是《旗帜》的力量。

  围绕重大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2007年,推出文献片《复兴之路》;

  2008年,推出文献片《伟大的历程》和《改革开放30年纪实》;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文献片《辉煌60年》;

  2011年,《旗帜》引发观看热潮。

  无一例外,这些作品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好评如潮。

  有人诧异,并探究其中的奥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如果把一个科学理论供在殿堂,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殿堂里的理论不为群众完全掌握、真心接受,就难以产生巨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这些文献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让理论变得亲切动人、通俗易懂。

  文献片《旗帜》,为了拿出高质量的解说词,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高校、军队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队伍“众星云集”,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撰稿组,扎实开展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学术研讨,反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一词一句,呕心沥血;一帧一景,深思熟虑。观看《旗帜》,几乎所有观众都记住了片头画面——炽热的钢水浇铸出一个巨大的党徽。《旗帜》总导演阎东说:“很多人对我们党的形象的理解就是钢铁般的,表达这种意念需要一个形象化的镜头。”为了完成这几十秒的片头,摄制组在几个月中画了无数张草图,最终得以在火热的钢炉旁拍摄完成。

  正是这种把“高深莫测”的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道理的执着、坚持,才让这些作品成为精品、经典。

  事实上,无论《旗帜》还是别的纪录片,都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而各地区各部门无数人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则构成了一片繁星闪耀的苍穹。

  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综述(上)

  新华社: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化 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

  《人民日报》: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学习时报》:以理论武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时报》: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湖南日报》:搞好理论武装 助推科学发展

  《陕西日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理论武装工作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