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石正方:海峡论坛的动力与活力来源于两岸民众

2013-06-18 10:5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6月15日,以“聚焦亲情、共圆梦想”为主议题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华广网17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石正方的评论文章分析海峡论坛富有活力和卓有成效的原因。文章指出,海峡论坛的动力与活力来源于两岸民众。

  全文内容如下:

  海峡论坛是目前两岸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协商交流平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两岸参与人数最多、交流领域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品牌盛会。自2009年5月首届举办以来,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始终坚持以“民间性、基层性、草根性、多元性”为特色,聚焦两岸基层社会交流,突出民间、民众、民生三大主题,同时紧扣两岸交流的时代脉动,不断在论坛主题和运作模式等方面推进创新,显现巨大生命力,为推进两岸宽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有效地促进了两岸民众交流和社会融合,对务实“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做了有益探索。

  每届海峡论坛为时一周的会期,汇聚来自台湾不同县市、不同界别、不同群体的上万名基层民众;活动内容涉及经贸、文教、宗教宗亲等诸多领域;活动的形式包括分主题论坛、特色庙会、文化节、晚会、推介会、峰会等;可谓异彩纷呈,有声有色,不啻是两岸交流的嘉年华会,在海峡两岸形成巨大回响,并切实有效地推进了两岸交流合作。

  海峡论坛富有活力和卓有成效,主要应归因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交流宽领域、多元化、深层次发展的客观需求。海峡论坛一路行来,其主题的变化、模式的出新、机制的完善,都见证着两岸交流合作的纵深发展。如正在隆重举办的第五次海峡论坛新增“世界闽南文化节”和“两岸公益论坛”、“海峡两岸关爱自然志愿服务论坛”,以及“两岸城镇化建设论坛”、“海峡金融论坛”等新板块,这些新板块意味着两岸交流领域的新拓展或者既有交流的深化发展;而且本届论坛在强化“两岸共同主办”特色的同时,部分论坛(海峡青年论坛等)活动更实现了“跨海峡”——在台湾地区举办。这一方面反映海峡论坛议题紧扣两岸经贸、文化、社会交流的时代脉动,一方面也体现海峡论坛深受台湾民众欢迎,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二是海峡论坛深耕两岸民众交流,反映民众需求,关注民生议题。海峡论坛主要邀请台湾基层县市民众参与,体现民众唱主角;活动主题关切职工就业、婚姻家庭、青年(新世代)、公益等民生和社会话题。其中,由第四届开始举办的平潭“两岸共同家园论坛”更凸显打造两岸民众幸福家园的理念。此外,海峡论坛已成为大陆发布惠台政策的重要平台。历届海峡论坛都发布大量惠台政策,这些惠台政策以便利两岸交流交往、提高两岸民众福祉为主轴,内容涉及两岸经贸、旅游及人员往来、文教交流、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执业等诸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开放,便利了两岸民众往来,惠及两岸民生,深受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欢迎。第五届海峡论坛刚刚发布的31项对台惠民新政策措施,内容涉及两岸人员往来、赴台旅游、就业、基层调解、文化交流、版权交易、两岸直航、台企融资等多个领域,在台湾岛内引发热议,受到普遍性的欢迎。这些惠台新政策切合当前两岸交流深化发展的需求,将有效降低相关政策壁垒,有力促进两岸交流交往向纵深发展。正是由于面向基层、尊重民意,关注民生,保障了海峡论坛能够从两岸民间交流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营养。

  三是海峡论坛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峡论坛是在“海西论坛”的基础上升格转型的,闽台渊源及闽台合作的长足发展是其重要基础,其最初的功能定位就充分考虑发挥福建对台优势和海西政策优势的因素,而海峡论坛的现实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福建及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地区在两岸政策性和事务性交流、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民间交流)、两岸经贸交流中的连结、沟通和桥接作用。其中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和闽都文化等祖地文化的纽带作用,依托“先行先试”政策不断强化的闽台经贸交流的基础作用,都是海峡论坛平台效应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海峡论坛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福建(海西)借以服务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峡论坛对于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助推海西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的重要力量。

  民众是两岸交流的主体,民众需求是两岸交流的核心动力,提升民众福祉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最终目的。海峡论坛聚焦“民间、民众、民生”,植根两岸民众交流的沃土,从而获得不竭的动力与活力。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潮流下,在大力倡导两岸携手合作,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始终贯彻“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坚持“民间性、基层性、草根性、多元性”等特质,灵活创新,与时俱进,海峡论坛会越办越好,为两岸交流合作做出更大贡献。(石正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