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王建民:谢长廷两岸政策调整努力宣告失败

2012-11-27 10:4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民进党内部争议多时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机构设置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召集人并不是原先被看好、呼声最高的谢长廷,而是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华广网26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一结果预示着民进党内部以谢长廷为代表的两岸政策开明派、改革派的努力失挫,以苏贞昌为代表的党内当权派、保守派将主导未来党内两岸政策决策大权。

  全文摘编如下:

  民进党内部争议多时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机构设置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召集人并不是原先被看好、呼声最高的谢长廷,而是民进党主席苏贞昌。这一结果预示着民进党内部以谢长廷为代表的两岸政策开明派、改革派的努力失挫,以苏贞昌为代表的党内当权派、保守派将主导未来党内两岸政策决策大权。

  民进党内部这一机构设置争议结果的事实证明,民进党转型困难,两岸政策调整维艰。自1999年民进党出台“台湾前途决议文”、实现民进党大转型之后,民进党再也没有成功转型过。近年来,党内多次出现改革声音,呼吁民进党转型,呼吁调整两岸政策,但均不敌党内保守派、强硬派,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次以谢长廷为代表的党内开明派,本想通过两岸政策主张的调整,为民进党的转型与未来发展开创一条新的道路,而且也迈出了重要一步。谢长廷对较具中性与各方较易接受的“宪法共识”进行了新阐述,虽然不承认“九二共识”,但承认有“九二精神”,认为“台湾前途决议文”接受了“宪法一中”。而且,谢长廷亲自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接待,双方互动良好,受到外界的普遍好评与肯定。然而,谢长廷的大陆之行,获得一片掌声,再次成为海峡两岸明星级的政治人物,而且大有成为民进党内两岸互动开拓者的与主导者之势,似乎“中国事务委员会”召集人一职,非谢长廷莫属。这让一心想参选台湾领导人的苏贞昌很不爽,不愿谢长廷的锋芒担掩盖了自己,不意看到自己在两岸议题上被边缘化,也不愿被视为民进党转型的绊脚石。于是苏贞昌一改对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消极态度,转而积极运作,以扭转自己的被动局面。

  在使用“中国事务委员会”还是“两岸事务委员会”的名称问题上,党内展开争辩。谢长廷等开明派主张采用“两岸事务委员会”这一较为中性与可行的概念,也是对大陆的一种善意表达,有助于改善民进党与大陆的关系。党内保守派与强硬派则仍坚持使用有突显两岸“一边一国”的“中国事务委员会”。结果,在苏贞昌的主导下,放弃了“两岸事务委员会”这一名称,采用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与两岸“一边一国”意涵的“中国事务委员会”。尤其是最重要的召集人一职,并没有交给致力于改善民进党与大陆关系、努力推进民进党转型与两岸政策调整的谢长廷,而是由苏贞昌自己出任。这一结果,尽管获得党内激进“台独”势力的肯定,也宣告了谢长廷代表的党内开明派与改革派的一大挫败,也宣告了民进党关闭了两岸政策调整的机会之窗,预示着未来民进党将继续坚持两岸“一边一国”、坚持“反中”与仇视大陆的两岸政策。

  谢长廷被排除在党内两岸事务决策核心圈之后,还会继续他的政治追求与努力,会继续宣传他较为理性与务实的两岸政治论述,甚至会经常奔走海峡两岸,展开交流活动,但他对民进党两岸议题决策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甚至被边缘化。这是民进党的一大政治损失,民进党与苏贞昌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苏贞昌主导了党内两岸事务的决策权,屈从于党内激进“台独”势力的压力,两岸政策主张将更保守,更守旧不前。事实上,苏在出任党主席后,除了表示要“面对大陆”之外,没有任何积极、务实与进步的两岸论述与主张,没有对大陆表现出丝毫的善意,“台独”立场非常强硬,“反中”、“辱中”、“仇中”成为他的政策主轴。苏贞昌的一切考虑与思维,从不会从民进党的利益出发,也不会从台湾的整体利益出发,而是如何能让自己顺利参加3年后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从而登上权力之巅。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已成为苏贞昌唯一的追求与梦想。苏贞昌实现这一梦想的路径,不是建立在他的改革与两岸政策调整之上,而是建立压制党内竞争对手的改革与结盟之上,建立在马英九“执政”困境与国民党内乱的假设之上。然而,苏贞昌每次人算不如天算,曾先后在被看好的情况下败给竞争对手谢长廷与蔡英文,下次能否如愿不得而知。若败,也许就是败在关键的两岸政策问题上。若再次与“大位”争夺擦肩而过,则是苏贞昌的天命。何况,只求“大位”、不愿做事与改革的领导人,登上“大位”,又有何用?苏贞昌到了反省的时刻了!(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