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朱卫东:1998年两岸关系述评(2)

2001-04-21 13:31:00
来源:
字号
  (四)民进党的政策转型步履维艰,面临瓶颈
  
  1998年,民进党为了赢得选举尽早执政,仍继续推动许信良等倡导的政党转型。年初,该党举行建党以来首次“中国政策研讨会”,会议经过激辩达成了“全方位谈判”、“强本西进”等四项共识,在两岸关系上初步形成了较过去务实的政策主张。7月,民进党在克林顿宣布对台“三不政策”的巨大冲击下发表声明,称“任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的要求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认可”,“民进党不会随意进行公投”;岛内舆论评价说,这是民进党开始把“台独公投”转向“统一公投”的努力痕迹,“隐见台独转型的影子”。在两岸谈判上,民进党积极谋求参与台大陆工作的决策与监督,加强对大陆事务的介入,对两岸谈判的态度由过去的反对、排斥转为有限度的支持。辜振甫赴大陆参访前,民进党要求派人参与,并发表声明表达不反对两岸谈判的立场。在年底选举挫败后,该党内部再次出现修改“台独党纲”的呼声。
  
  虽然如此,由于民进党权力与发展路线争议不断,导致政党转型步履维艰,面临瓶颈。年初的“中国政策”大辩论仍是在不触动“台独党纲”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上仍是“一中一台”的政策,陈水扁等党内实力人物刻意不参加,最后形成的共识也未转化成党的政策。7月“林滴娟案”发生后,民进党临时中常会一度发表对大陆“全面断流”的偏激声明;党内高层人士林义雄、陈水扁等一直对转型路线不完全认同,在“公投”问题上趋向激进,使得民进党的转型路线始终摇摆不定,并成为该党年底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选后,虽然陈水扁放出修改“台独党纲”的风声,但党内对此仍然意见纷纷,最后不了了之。一年来的发展表明,民进党的“台独”诉求仍是制约该党“迈向执政之路”的主要障碍,也是该党不能获得岛内绝大多数民众认同支持的主要原因。
  
  (五)两岸经贸、文化、科技等各项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5月,祖国大陆召开了中央对台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推动两岸交流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各项对台政策法规,更加注重做台湾人民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各项交流的发展。一年来,两岸交流层次提高、领域拓宽,并逐步向深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新党参访团、“海合会”、“和统会”、工商建研会及大学校长访问团等岛内团体先后赴大陆参访交流。7月,我科技部长朱丽兰赴台参加研讨会,成为第一位访台的祖国大陆现任部长,由此带动两岸科技交流的新高潮。两岸经贸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台当局“戒急用忍”政策的影响下,仍得到平稳发展。据祖国大陆海关统计,今年1?11月,两岸贸易总额为182.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台商对外投资仍关注大陆地区,据外经贸部统计,1?9月,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630个,协议金额24.5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7.33亿美元。另据台“经济部”统计,1?11月台商对大陆投资件数及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6.6%和3.6%,但衰退幅度远低于台对外投资尤其是对东南亚等地的投资,祖国大陆仍是台商对外投资的首选之地。在两岸交流交往中,一些涉台事件诸如“寇建民台商间谍案”、“林滴娟遇害案”、“袁斌劫机案”等并未影响两岸民间交流的正常发展。
  
  二、迈向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前景展望
  
  笔者以为,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两岸关系发展应该有新的思维、新的作法、新的发展。毕竟,祖国统一问题不能无休止地拖延下去,拖下去不利于民族的腾飞,不利于两岸同胞的福祉和心愿,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一)未来两岸关系存在隐忧,统一是大势所趋
  
  未来几年,台湾局势发展将处在一个较大的变动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变数。岛内政局发展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岛内2000年“总统”大选引发台湾当局的权力交接问题;二是李登辉对岛内政局控制力进一步减弱,党内中生代势力崛起,“后李时代”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走向问题;三是民进党可能上台执政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这些可能的变化将使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呈现出缓和中有紧张、交往中有斗争、曲折中有发展的态势。
  但是,过去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无论岛内局势的变化多么复杂剧烈,祖国大陆始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祖国大陆实现国家统一的实力、决心和意志是台湾岛内任何势力谋求分裂目标难以逾越的障碍。就国际因素来说亦是如此,由于美、日均不存在为了台湾而与中国全面对抗的战略需要,以及中国日显重要的大国地位、巨大的市场等因素,因此,国际社会已越来越认同“一个中国”,台湾当局搞“分裂分治”的活动空间日益萎缩。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形势比人强,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大形势和若干重要因素正发生着积极的有利变化,将对两岸关系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1999年发展稳中有进,政治对话应有进展
  
  展望1999年,影响和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仍难以发生重大深刻的变化。李登辉仍然掌控岛内政局,其所奉行的不想统、不敢独、“拖以待变、以拖求独”的温和中间路线,与目前岛内不少民众主张维持现状、“促通、促和”的心态有一定程度的共鸣;台湾当局无意和谈,仍将以恢复事务性商谈继续拖延政治谈判;在两岸交流上,会以种种理由限制两岸关系升温过高、过快,以避免被动。此外,诸如岛内“公投入宪”问题以及有关台湾加入美、日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两岸关系新一轮的紧张,增加两岸关系发展的变数。因此,在新的一年里,似不应对两岸关系发展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两岸对峙对抗的基本格局依旧,政治关系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也难有突破,两岸在国际上围绕“一个中国”的斗争仍将持续。
  
  尽管如此,1999年的两岸关系发展仍将在去年的基础上逐步加温,保持相对稳定、小幅前进的运行态势。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因素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大陆卓有成效对台政策的强力推动;另一方面是因为,1999年岛内朝野将围绕2000年“总统”大选展开激烈的“热身赛”,两岸关系将成为焦点议题之一,因此,国、民两党均可能在两岸关系上作出某种姿态;此外,在岛内外“促谈”、“促通”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台当局有可能在一些具体的策略作法上作某种松动,如适度放宽对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限制等等。
  
  在业已展开的两岸政治对话方面,将有可能取得一定进展。积极贯彻落实“汪辜会晤”所达成的“四点共识”和汪道涵会长访台将是今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头戏。人们有理由期望两岸两会在汪辜去年迈出的“可喜一小步”的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一步,使政治对话更富有成效,尽快过渡到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上。笔者以为,两岸政治对话的议题很多,诸如,21世纪两岸如何携手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对话”;目前政治对话应遵循何种原则的“现实对话”;两岸如何告别历史悲情迎接新世纪的“历史对话”;两岸如何尽早实现直接“三通”的“经贸对话”等等。从过去两会商谈的经验教训看,能否使当前的两岸政治对话取得实质进展,关键看台湾方面的诚意有多大。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也是20世纪最后一年。随着港、澳的顺利回归,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已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能否把一个稳定、健康、和平的两岸关系带入21世纪,取决于两岸能否尽早开始政治谈判。祖国统一时不我待,决不容久拖不决。两岸惟有尽早携起手来,才能共同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共享华夏民族的繁荣与尊严。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