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系列】武昌首义史话之八——顽强抗袁

2021-11-03 09:2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编者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辛亥革命,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在海峡两岸以多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从今天起,本网将连载一组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系列文章,揭秘历史真相,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爱国情怀,以飨两岸读者。

顽强抗袁
  武昌起义的暴风雨,使清朝的龙楼凤阁摇摇欲坠,京城的达官显贵惊惶失措。10月12日,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火速南下。然而,由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北洋军却不肯听命于荫昌,行动迟缓、作战不力。清政府万般无奈,只得接受帝国主义列强驻京公使的“建议”,重新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地主官僚世家,早年因科场失意转投淮军。甲午战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并以此发家。他破坏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逐步爬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并组成以他为核心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位高权重,他受到清室贵族的猜忌,1909年初被贬归故里。袁世凯归里两年多,未曾一日甘愿“枉渡”这“抱膝长吟”的村野生涯。他以“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的北洋军作为资本,由镇压义和团而博得帝国主义列强的青睐,有庆亲王等重臣在朝中为其奔走,因此料定清廷必然重新起用自己。武昌首义烽火连天,袁世凯虽为革命发展的迅猛之势所惊骇,但更为自己的出山在即而欣喜。果然,清廷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托辞不受,并通过徐世昌向清廷提出旨在夺取军政大权的六个条件相要挟。此时,湖南、陕西、江西相继脱离清廷而独立,清王朝面临急剧崩溃。无奈之中,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指挥水陆各军,南下镇压革命。
  袁世凯出山了,清军进攻汉口的炮火骤然转猛,旋即攻陷大智门,进入汉口市区中心。面对袁世凯咄咄逼人的军事攻势,民军毫不畏惧,英勇抗击。10月28日,黎元洪任命炮兵协统姜明经为总指挥,反攻大智门,至日中不下。居正亲率卫兵八名上前线督战。同日黄兴到汉,即谋反攻。次日,清军侵入六渡桥和襄河口等处,敢死队长马荣率队浴血奋战,为敌所执英勇牺牲。黄兴披坚执锐,亲率长龙舢板水师百余人出击,夺回失去的阵地,重新布防于六渡桥、水塔等处。30日,敌反攻六渡桥,民军炮兵管带孟广顺阵亡。31日,杜武库率队进攻大智门,帝国主义者出面横加干涉,阻止在离租界十里之内作战。清军纵火焚烧水塔附近市区,燃成大火,汉口失陷。11月22至26日,在汉阳城头山、仙女山、美娘山、扁担山、磨子山等处,民军与清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军政府、军务部工作人员凡能持枪作战者一律开赴战场。27日,从蔡甸、驼罗店渡过汉水的北洋军一部,经过六天激战,攻陷磨子山、扁担山、龟山,随后又占领汉阳。民军汉口、汉阳保卫战,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了,但却有效地推动辛亥革命在全国迅猛扩展。一个多月后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南京,正是在此期间为民军攻克,并逐渐成为革命的中心。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湖北军政府在军事上同袁世凯进行斗争的同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袁世凯的“和平攻势”。袁世凯走马上任的当日(10月27日)下午,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派特使与黎元洪会晤。袁世凯的特使刚刚言及“议和”,就被黎元洪左右的革命党人严词斥退。清军占领汉口后,袁世凯11月4日派刘承恩致书黎元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早日实现和平,被黎元洪拒绝。11日,袁世凯再派刘承恩与黎元洪谈判,黎元洪受全国蓬勃高涨的革命形势影响,坚持共和立场,并希望刘承恩劝袁世凯倒戈。20日,袁世凯又派刘承恩与军政府代表孙发绪会谈,一方坚持君主立宪,一方坚持民主共和,双方辩论激烈,没有达成协议。11月中旬,袁世凯通过杨度拉拢刚从狱中释放的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上书“请旨召集国民议会,议决君主、民主”。汪精卫致电湖北军政府,要求赞同他的主张,军政府拒不复电。
  革命党人在军事上、政治上同袁世凯进行了顽强抗争,但终因种种局限而未能压倒袁世凯。袁世凯当上了清朝的内阁总理大臣,“拥兵自重”,精心在清廷与民军之间玩弄权术,藉口“民意”分别“逼宫”、“诱和”。辛亥革命的前景阴云笼罩。(作者 珊伍)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高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