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重要窗口”如何建?浙江自然资源这样做!

2021-01-20 14:48:00
来源:中国小康网
字号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组建自然资源部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与此同时,浙江组建省自然资源厅,构建起了上下一致、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又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从创立之初就肩负探索和创新使命的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有哪些新动作?“这并不是一次物理上的简单划转,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高质量发展,通过机构改革实现化学反应。”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志平在接受《小康》杂志专访时这样描述。
  展示美丽浙江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
  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在探索绿色发展的转化路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生态省建设起笔,我们率先开启‘绿色浙江’建设,联动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浙江,争创美丽中国示范区,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黄志平介绍说。
  基于人多地少、土地要素硬制约的省情特点,浙江大力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亩产倍增”计划、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行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让寸土生寸金。
  特别是针对今年以来疫情影响,全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等,将宝贵资源精准点穴到产业“蝶变”环节,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在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善于打破思维局限。黄志平介绍说,由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地貌,浙江的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很少,紧张的用地指标使其长期面临着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两难”局面。
  为了突破这一土地要素制约,浙江把目光放到了低丘缓坡资源上。2015年,浙江省开展了生态“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工作。5年来,浙江不断探索创新,建设了一批“房在林中、园在山中”的山水林田房为一体的生态型村镇和绿色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统筹“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子,成为浙江建设展示美丽浙江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的“土地秘诀”。
  展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重要窗口
  回顾历史,浙江,这个从改革中崛起、以改革闻名的省域,从来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也不例外。
  从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行“互联网+监管”,加快自然资源领域数字化转型;到全面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再到深入推动自然资源网上交易、不动产登记“一件事”、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多测合一”等多项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浙江省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以浙江省德清县、义乌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例。2015年2月,两地均被国家列入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并先后创造了五个全国第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宗、抵押第一单,宅基地不动产权第一证、抵押第一单,首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多项制度成果被吸纳进今年1月1日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黄志平说。
  去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改革落实攻坚年,也是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工作夯基垒石、全面开局的首战之年。黄志平介绍,围绕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十大改革举措及分工方案——持续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有机更新行动;积极争取沿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利用试点;建设自然资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标准地”“标准海”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机制;打好企业用地降本减负组合拳;推进土地审批权委托下放扩面改革。
  展示最优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
  “一方面,我们正进一步推进群众和企业到自然资源部门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和‘零上门’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另一方面,围绕省委‘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的要求,省自然资源厅正以‘三服务’为抓手,精准聚焦要素保障之困、企业经营之忧和群众办事之难。”在黄志平看来,厅局部门开展“三服务”工作有自己的方法论,更多的是从研究一个点,到覆盖整个面,找到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普遍规律。
  具体如何落深、落实?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一是制定出台农房确权登记“一件事”办事指南;二是基本实现不动产登记“421”(不动产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目标和民生事项15项“网上办”;三是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共梳理细化342项政务服务事项,其中省本级事项134项。“互联网+政务服务”7个核心指标+2个新增指标显示,浙江全面实现领跑全国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据了解,疫情期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迅速制定厅党组深化“三服务”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分市联系、首办负责、限期办结、驻企服务等机制,及时出台关于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资源要素保障服务的17条举措,全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全方位进行服务指导,实施一揽子强化用地保障措施,及时化解了一大批企业用地难、用地急、用地空间不足等问题。
  展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窗口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谋划落地“山海协作”工程、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一系列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自此,浙江全面奏响了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协奏曲”。指标显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5年的2.44缩小到2019年的2.01,26个欠发达县集体“摘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项工作在加快乡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是我们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实施500个以上工程。至目前,我们已经批准实施了410个工程,今年还将批准实施240个工程,三年累计批准实施600个以上工程。”黄志平表示,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将解决农村土地利用碎片化、无序化和低效化问题,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的国土空间规划也将主动融入,积极抢抓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区域联保共治,拓展生态产品市场,使浙江省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产品供给地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二是主动服务上海并承接上海辐射,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和自贸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加强与苏皖闽赣毗邻区域合作;三是抓住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发挥浙江数字创新等优势,携手共建跨区域多层次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同时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交通便民、教育利民、医疗惠民、文化育民上实现更大突破,让“长三角人”共享一体化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窗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作为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举措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浙江。”黄志平总结道。
  在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河长制”“四边三化”等系列组合拳基础上,浙江接续部署推动绿色经济、大花园等全域全领域美丽建设,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统筹推进,促进全省生态文化日渐浓厚、生态经济日益繁荣、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特别是近年来自然资源领域持续推进“无违建”创建、大棚房清理整治、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等重大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2.36亿平方米,完成“三改”面积18.09亿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面积4.26亿平方米。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众生态权益,一方面,我们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以‘零容忍’态度强化自然资源产权保护、用途管制、责任追究意识和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还树立起‘大执法、严执法’理念,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整合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健全自然资源督察机制。”黄志平表示。
  在浙江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背景之下,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率先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实现了省域范围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
  借助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浙江省的“大通道”建设中,杭温高速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完成了详细的工程设计,东阳横店通用机场、景宁通用机场项目也实现了选址定位;在浙江省的“五水共治”工作中,相关部门能够精准定位每条“垃圾河”“黑臭河”;在“三改一拆”工作中,地理信息数据也帮助主管部门及时发现了各类违法建筑,成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数字工具”。
[责任编辑:李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