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高原彩虹起,天堑变通途

——两岸媒体贵州“桥”之旅活动综述

2018-11-08 13:3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两岸媒体贵州“桥”之旅活动在贵州成功举办。(图片来源:贵州省台办)

  中国台湾网11月8日贵州讯 两岸媒体贵州“桥”之旅活动于9月25日—30日在贵州成功举办。来自台湾中天电视台、东森新闻云、台中广播、台湾全球新闻网,以及大陆中国台湾网、贵州日报等13家媒体20名记者组成了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及贵州桥梁建设为主线,除考察了“世界最高桥塔”坝陵河大桥,世界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鸭池河大桥外,还听取了贵州桥梁专家的《贵州桥梁交通发展情况》讲座,先后深入贵阳、安顺、黔南3个市(州),开展交流采访活动。   

  贵州在世界桥梁发展史上不断创造和书写的诸多奇迹,成为了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为中国改革开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采访团成员盛赞,曾经“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如今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成为世界闻名的“桥梁博物馆”,贵州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果令人惊叹!

  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参加本次活动的采访团成员既有来自台湾的大媒体,也有中小媒体;有以岛内传播为主的媒体,也有立足岛内辐射全球的媒体;有来自台湾北部的媒体,也有来自台湾中南部媒体。为让记者们全面系统了解贵州交通发展情况、桥梁建设情况及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省台办专门邀请了贵州省高速公路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梅世龙为采访团现场讲座,回答了记者们多元化、多侧面,多层次的问题。现场生动鲜活,气氛热烈,满足了记者们所需的信息和素材。

  对于贵州“桥梁博物馆”之称的由来,梅世龙介绍:经济要发展,交通当先行。对于贵州而言,公路建设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如何修建各种高难度“桥”这一难关。然而,即便放眼世界,从技术到人才到各种难关攻克,并没有多少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在重重困难面前,贵州交通人选择了一往无前,风雨无阻。从梁桥到拱桥,从悬索桥到斜拉桥,2.1万座公路桥梁,把历史上“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贵州,建成了畅通无阻的“高速平原”,为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扫平了障碍。目前,世界前100名的桥梁建筑中有46座位于贵州,因此,贵州“桥梁博物馆”实至名归!

  梅世龙说:“以前贵州的桥梁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自主研发了许多新型科技,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修建出世界级大桥。与此同时,我们的新技术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好评,多国科学家前来考察学习。”

  梅世龙还介绍了近五年来贵州建设的9座世界级特大桥梁。如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世界第一公路高桥——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世界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腿刚构桥——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世界梁式桥梁最高墩——赫章大桥;世界第一高混凝土桥塔——平罗高速平塘大桥;世界山区最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拱桥——平罗高速大小井大桥等等。其中,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和镇胜高速坝陵河大桥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听了梅世龙的生动的介绍,中天电视台的陈怡君、孙士宗对贵州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创造交通业绩为民谋福祉的精气神和实践成果由衷赞叹!来自台中的两家广播电台的记者陈慧莹、邱夏云感慨道,在贵州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喀斯特地貌上,能建设出各式各样的斜拉桥、悬索桥、钢管拱桥等现代桥梁,创造了桥梁建设方面的“贵州奇迹”,贵州的桥梁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这些世界级的桥梁横卧江河,不仅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贵州发展经济架起腾飞的桥梁。

  云雾缭绕的天堑之路

  现场讲座振奋人心,现场考察记者们更叹为观止。在贵州安顺的坝陵河大桥,记者们目睹了这座世界级桥梁的容貌,纷纷举起摄影机、照相机、手机抓拍。

  

  梅世龙作为坝陵河大桥的设计与建造参与者,他告诉记者,坝陵河大桥由贵州桥梁建设集团负责建设,位于沪昆高速贵州境镇宁至胜境关段。大桥全长2237米,主跨1088米,为单跨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大桥西岸隧道式锚碇长74.34米,为世界第一大隧道锚;东岸重力式锚碇混凝土浇筑方量达81662立方米,位居国内第一。

  “我刚才看到了坝陵河大桥在建筑科技上曾经创造过如此多的‘第一’,而设计及施工又完全是自主研发,在如此陡峭的山中,面对着恶劣的施工环境,我真的很佩服大陆在这方面的进步。”台湾TB新闻网记者张汶宁在听了梅世龙介绍后如是说。

  贵州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高速公路攻坚决战过程中,所建桥梁覆盖了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结构形式,几乎包揽了当今世界上的所有桥型。梅世龙说,我们力争在贵州省内建立‘高速平原’,让贵州交通“如履平地”。另外,坝陵河大桥除交通用途外,建造之初设计师们也把观光纳入其中。大桥行车道正下方是一条由玻璃铺设的通道,游人可从玻璃栈道走到河的对岸。

  “坝陵河大桥很结实,它做工也很精致。”台湾冠腾传媒记者钟东荣告诉工作人员,坝陵河大桥与他之前在美国看到的桥相比,做工更加精致。他表示,坝陵河大桥的科技含量很高,它的钢绳都是由很小很小的钢绳组合而成,就像一把筷子,很结实。

  目睹了坝陵河大桥后记者们赞叹:这座桥真的让人叹为观止,经历秒速42米的大风都毫发无伤,这真的让人惊叹贵州桥梁建筑的科技。

  宏伟壮观的画廊彩虹

  一睹了“世界最高桥塔”坝陵河大桥的风采,采访团又来到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鸭池河大桥。该桥是贵阳至黔西高速公路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跨越鸭池河,全长1450米,主塔采用H型索塔,贵阳岸塔高243.2米、黔西岸塔高258.2米。

  “没有到现场亲身体验,是不会感受到大桥是多宏伟、多壮观。”台湾东森新闻云的副总吴增煌站在鸭池河大桥下,忍不住赞叹,一路走来,不管是大桥,还是高速公路沿途的景色都很壮观。同时,大桥的修建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难度都很高,能修建成功很不容易。

  中交贵黔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慧给记者们介绍到,鸭池河大桥建设有不利气候条件、施工场地受限、施工精度要求高、施工安全风险大的四个方面挑战。为解决技术和自然条件的难题、确保鸭池河大桥建成优质工程,大桥建设者们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为目标,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在“索塔节段钢筋整体吊装施工技术”、“冬季高塔蒸养成套技术”、“350吨大跨径缆索吊工程应用技术”、“钢桁梁组装与整体吊装联合施工技术”、“连体挂篮悬臂与落地大钢管支架施工工艺”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重大创新,确保了大桥建设顺利推进,并于2018年荣获“桥梁界的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林德赛尔奖。

  台湾《旅读中国》杂志企划主编吴歆宜说:“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虽然这座大桥是人为修建的,但仿佛和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丝毫不觉得突兀。”

  日新月异的多彩贵州

  为了让两岸媒体记者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发展变化,此次活动不仅安排采访团近距离接触了世界级桥梁,还让大家亲眼目睹了世界最大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以宽度和高度在世界排名第三的全球低碳生态保护区黄果树大瀑布,走进了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课堂,穿越了大数据展示中心的时光隧道。

  站在“中国天眼”面前,记者们无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结晶完美融合所折服,为贵州这一世界人类奇迹赞叹不已,为这个足足有30个足球场大小的天文“巨阵”,成为贵州展现给世界的一个新窗口点赞。

  来到台湾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赠建设的公益性慈善大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记者们对他们在大陆进行教育扶贫的善举着实感到钦佩。对学校“作业就是作品,作品就是产品,产品就是商品”和“上课就是上班,老师就是经理”的理念非常赞同和期许。他们说,把在学校学习和企业的经营连接起来,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从大数据的时光隧道里走出来,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王佩翊表示:“这个平台真的提升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节约了成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精准扶贫功能,它既可以不漏掉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又不会让一些本不应享受这些福利的人钻了空子,由此真的可以看出大陆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

  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的变化,记者们感叹道,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的改善,让贵州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和预见,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让贵州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翅膀。贵州从曾经对外开放的后方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从曾经的茶马古道变成了今天的大数据中心。同时,贵州的自然生态保护完美,旅游业已成为贵州一张特色名片。

  同频共振的宣传矩阵

  “两岸媒体联合采访”作为黔台新闻文化交流的平台,已连续举办四届,日趋成为宣扬贵州、展现贵州、推介贵州的靓丽品牌,两岸媒体记者,多角度立体报道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发展成就,讲述贵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的故事,展示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的硕果和美好前景。活动历时6天,地域跨度大、题材多、体验广,既是两岸新闻媒体的大规模合作,更是广泛运用互联网新技术的一场深度“融合”采访,话题不断、新闻层出,每天都向岛内发布新闻,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本次活动的台湾记者都是第一次来到贵州,对贵州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认为这样的新闻交流活动非常有益,不仅加深了两岸媒体人的了解,还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增进感情,促进了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

  本次活动,两岸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新闻、微电影、在线直播等多种平台,以文字、影音、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报道,同步在与台湾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Facebook、LINE、PTT等社交平台推送,实现宣传报道全覆盖。台湾中天电视台将本次活动制作成专题在《魅力东方》节目中播出,同时在凤凰网发布;台湾东森新闻云发布新闻5则,台中广播电台、爱苗广播电台从活动开始至12月将持续通过专题节目宣传报道贵州“桥”之旅的所见所闻;台湾全球新闻网发布新闻10则,台湾TB新闻网发布新闻7则,台湾指传媒、华民通讯社、冠腾传媒、亮点新闻网等形成矩阵发布新闻177则,浏览量1200万余人次。同时,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的17家媒体及30家联盟媒体的发布平台同步向全球推送活动情况,扩大了宣传范围。

  两岸媒体贵州“桥”之旅活动的举办,得到了国台办的大力支持、指导。省台办领导也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认真协调反复推敲,精心安排,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市(州)台办认真协调地方政府,精心落实采访对象,及时提供采访资料、素材,派员全程随同做好协调接待工作。同时,省交通厅给予了大力支持,安排交通厅宣传教育中心对桥梁考察采访进行认真安排。活动过程中,记者们兴致勃勃,连日的降雨也没有“浇灭”他们采访的激情,不顾舟车劳顿,车上写稿、深夜编稿、边吃饭边写稿,争分夺秒抢新闻,力图用媒体的视角,快速、准确的反映贵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蓬勃发展。记者们认为,黔台两地存在很多优势互补的地方,虽然目前两岸氛围不佳,但黔台两地民众的交流仍将会迎来长足的发展。(中国台湾网、贵州省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郜利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