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加快推进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2022-12-09 11:3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作者:王昱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副研究员,新疆智库办公室主任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深入研究我国边疆安全与发展、历史和现实问题,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是应时代变化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呼唤边疆研究的理论创新。“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也是时代赋予边疆研究发展的机会,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需要。

  国家安全是构建中国边疆学的现实需求。边疆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涉及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过去五年,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严峻态势,包括香港局势动荡变化,“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等风险挑战,我们党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其中,“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等边疆问题关乎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需要中国边疆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回应,以学术戍边的使命担当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边疆安全与发展,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强化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统筹发展与安全”“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系列边疆治理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边疆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边疆学的鲜明属性。边疆事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研究中国边疆问题需要一以贯之坚持的鲜明属性,也是边疆研究需要把握的根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而维护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研究边疆问题,要有斗争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损害边疆安全稳定的学说,面对敌对势力对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以学术对学术,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构筑维护国家边疆安全的理论基石。

  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理论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照搬照抄的样本,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国边疆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创造中国边疆研究的新理论、新范式、新路径,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全方位提升中国边疆认知体系,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国际学术竞争中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大局。

  立足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和“大一统”历史观形成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边疆研究理论体系。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大一统”历史观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关于中国历史疆域底定与民族发展的科学诠释。中国边疆学研究需立足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大一统”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上,不断赋予以更丰富、更具体、更系统的内容,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书写中国的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同时,以中国疆域发展的历史整体性为思想主体脉络,讲清楚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和特色道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深厚土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和古代边疆治理智慧,涉及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多领域,涵盖了边疆安全与发展的丰富内容,为当今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中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蓄水池,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充足养分。

  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实践路径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是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当前,中国边疆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涉海”问题,涉及历史与现实,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传统的边疆历史问题研究,还是当代边疆热点、焦点问题,都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性、贯通性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重大问题,这既是社会科学研究功能的体现,也是中国边疆学不断蓬勃向上的必由之路。

  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是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性。就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特性而言,边疆研究不是单一学科就能够“包打天下”,边疆问题既涉及历史、民族、宗教等传统人文学科,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社会科学,研究边疆问题需要将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家安全学、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以更加系统、宏观、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国边疆的历史和现状,以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回应边疆的现实挑战,进而充分发挥中国边疆学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功能。

  讲好中国边疆故事,是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拓宽推广路径,积极促进中国边疆史地的中外学术交流,在对话中逐步确立中国边疆自主话语体系。同时,中国边疆学也需要回击西方学者别有用心的“去中国化”逻辑、“二元对立”模式与污名化叙事,更恰当、更合理地推进中国边疆研究学术体系的构建,及时向国外学者传播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成果,打造融通中外学术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中国边疆学话语和叙事体系,科学把握并引导中国边疆研究的国际话语走向。

   建立专属平台和强化专业人才队伍,是中国边疆学构建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国外学界对我国边疆研究“去中国化”倾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组织起来,组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或学会社团组织,进而统筹组织协调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边疆理论和重大边疆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加强并完善全国边疆学专业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研究团队,使之成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和战略思想的坚强阵地,成为服务党中央边疆治理决策的重要学术组织,成为推动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学术平台,成为组织凝聚和培养边疆研究专家队伍的重要基地。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