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雷锋精神寄托个人践行

时间:2012-03-02 14:55   来源:东方网

  据《新闻晚报》报道,今天开始,推出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系列报道,重访那些身边的好心人。在雷锋离开我们50个年头之后,我们重新寻找雷锋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有的人说他已经离开得太久,身影模糊;有的人却说他从未走远,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身边。

  对于正面舆论正在形成的纪念雷锋高潮,或许拿惯了iPad、看惯了微博的现代人很难再轻易感动。公园里的雷锋雕塑一度被丢弃,习惯于怀疑一切的年轻网民拿起那本雷锋日记还会习惯性地逐字逐句去找“穿帮”语句,但是如果放下鼠标,走到街头巷尾,听一听群众心声,问一问好人好事,就会倏然发现,雷锋不是活在文本上,而是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国人的精神层面。每当普通人因所做的义举出现在大众眼前,“真是个活雷锋”“还是雷锋多啊”这样的感叹总会不由自主从身边发出。在很多社会语境里,雷锋已经跟好人划上了等号。

  好人是一个很宽泛的词,但能够冠之以“活雷锋”的好人却有着鲜明的特征:一种是见义勇为。最近从网络上热到媒体的民间反扒女青年,就有很多人把她比作雷锋。另一种是无私助人,长期活跃在义务慈善岗位的社会义工和各种志愿者,也是市民眼里的现代雷锋。还有一种人是那些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继承雷锋“永不生锈螺丝钉”的敬业态度,让同事们忍不住翘大拇指,这也是个活雷锋……

  要是细数下去,雷锋还真是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心目中的雷锋。我们重新拿起雷锋日记,扫掉上面的尘埃。打手电学习、雪夜送老大妈这些如今有点过时的事迹背后,埋藏着的是一个年轻人对人生与世界的热爱,是他对“我是谁?为什么而活?”这些个根本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不得不承认,跟那个时代的人相比,现代人思考这些的时间少了,在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们对世界的怀疑多了,人与人之间的诚意也就被遮掩了,以至于连要不要扶跌倒的老人也成了热议话题。在大家都说看不懂的时候,的确该想起雷锋,想起那个遗忘多时的身影。

  这是一个经得起细读的身影,他留下的精神和品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的守法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相适应。雷锋精神中体现的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成分超越特定时代的限制,这些是人性共同的光辉,是人性永恒的东西,是不以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可以说,雷锋精神符合合格公民道德准则的内核要求。这种精神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矛盾大有作用。

  相比重拾回忆的一代人,90后、00后怎样去读懂雷锋精神,这需要更多的实际践行者来为之示范。毋庸讳言,我们的青少年现在大量时间用于课堂学习,投入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能够映射到他们生活的时代楷模又太少、太模糊,而各种各样的选秀、搞怪、网游都在混淆他们的认知。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博弈的转型时期,要让雷锋精神停留在抽象的道德标杆上,还是用一些传统的宣传手段去一味拔高,搞一些组织学生去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模仿秀,只会制造更多距离感,把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推向声色俱全的娱乐文化。

  让雷锋走下神坛,让传奇回归平凡。弘扬雷锋精神中属于普通人的品格:富有爱心,助人为乐,播洒温暖。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质朴中体现崇高。学雷锋不在于搞一场运动、轰轰烈烈,而贵在从身边看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个体行为中践行雷锋精神,锻炼品行。特别是成年人和师长需通过立足岗位、不辞辛苦、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为年轻人作出正确的行为暗示。“社会就是模仿”,一个人行动起来,带动的是更多人。

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