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媒体扎实有效推进“走转改”活动

时间:2011-10-11 12:53   来源:中国记协网

  大连日报:结合实际 扎实有效

  8月29日,大连日报召开采编人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大会,总编辑李明明主持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副总编辑刘乃庆代表党委宣读了大连日报社党委关于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决定,副总编辑张田收结合报社实际宣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计划。

  从8月30日开始在要闻版开设栏目,总栏题为:“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下设7个分栏目:党报记者乡村行、党报记者社区行、党报记者企业行、党报记者校园行、党报记者工地行、下乡看看“老亲戚”、党报记者送温暖。

  大连日报要求把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作为体察民情民意、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作为锻炼提高队伍、改进作风文风的重要载体,使走基层、下基层机制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为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真正做出成效。

  要走进基层——立足行业,沉到基层。要挖掘鲜活的第一手素材,采写现场体验报道,这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跟风,而应是今后一种制度化常态化报道。要转变作风——走进社区,反映民生;走进乡村,倾听民意;走进企业,了解实情。围绕群众需求,策划一系列活动。要改进文风——运用群众语言,选准切入点,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在新闻报道中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

  1.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自觉参与

  当前,大连日报正在“民生时政报道观”的引领下开展报改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要把“民生时政报道观”落到实处,在报道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体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和载体。

  要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成为推动大连日报报改的“东风”,化为每一个采编人员的自觉行动,需要大家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通过学习,要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问题。使采编人员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现代意识、品质效能意识,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位在基层,努力提高新闻报道工作的策划力、人才的和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树立党报采编人员的良好形象,为学习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四大发展战略,建设“四个大连”做出应有的贡献。

  2.立足本岗,沉入基层,见到实效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绝不能作秀,而应当对我们的工作有实质性的推动。因此,强调这项活动的常态化,强调每一个同志立足本岗,沉入基层,见到实效。

  一是要求跑线的记者转变观念,抛开习惯的采访模式,沉入你所负责战线的最基层,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到社区的居民家中、到工厂的车间班组,特别是到各种新经济本及弱势君体当中,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反映他们的所想所愿,写出真实鲜报道来。

  二是要利用好报社在农村的联系点,使之成为报道、接“地气”的基地。多年前,报社在北三市等建立了七个联系点,这些联系充分利用,还要进一步增加新的联系点。除了从联系点获得鲜活的报道素材之外,还要把联系点变成培养人的基地。以后凡新来报道工作的记者,都要到联系点锻炼一段时间;一直在城市工作,不了解农村情况的记者和编辑,也要分期分批到联系点体验生活;

  三是要通过交叉采访,挂职锻炼等方式,给记者编辑提供深入基层,特别是不了解不熟悉的地方和领域采访和锻炼的机会,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

  四是要将编辑记者下基层采访写稿情况,作为对其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提拔使用时作为重要的参考,体现正确导向。

  3.面向基层,开设专栏,凸显效果

  从8月30日开始,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并配发“开栏的话”,陆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集中反映大连日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成果。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成果应当体现在报纸的所有报道中,开设专栏只是一个方面,一种集中展示。对于好的稿子将采取倾斜政策,多评好稿,评高等级稿,以正确的导向,鼓励大家真想下基层、写基层,要基层出成果。

  大连晚报:开设专版 新闻报道努力接地气有人气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大连晚报迅速行动起来,上下统一认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舍得版面,不走形式。开辟了“有人气”的专版专栏,短短3天已经刊发了4篇“接地气”的深度报道,使得“走转改”成为晚报编辑记者的自觉追求和报道准则。

  活动开展以来,全报社各部门召开会议,传达精神,确定了以大连晚报社总编辑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迅速制定并细化了大连晚报“走转改六六六”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六个一”活动。具体为:“接听一天热线电话,深入一个突发现场,调查一个社会现象,体验一种基层职业,帮助一个弱势家庭,完成一篇体验心得”。提倡并要求记者编辑深入工厂、乡村、学校、社区,与普通劳动者一起工作,体验平凡人身上那种坚韧执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新闻工作者应该承担的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达到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革文风的目的。

  实施“六大报基连心点工程”,即确定了六个大连晚报基层联络点:普兰店大谭镇、大连晚报希望小学、春柳街道敦煌社区、白山路街道、沙河口区环卫处、大连启智学校。

  大连晚报社编委会全部六名总编、副总编分别率领六支报道队伍,深入基层,带头践行“走转改”,为他们切实解决困难,采写一篇来自基层,反映百姓心声的报道,通过言传身教转变记者编辑的作风、文风。

  从8月31日起,在重要版面、醒目位置开辟“晚报记者走基层”专版,以至少每天一篇的频率刊发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采写的鲜活新闻。具体包括“记者调查”、“记者体验”、“记者行动”、“基层声音”、“第一现场”、“基层小人物”等多个栏目。开版仅3天,已经刊发了《滨城保姆缘何转投京沪广?》《乡村音乐教育:“缺米”少“巧妇”》《六七十户村民的头号烦恼:吃水》《我市海产品价格有望下降》4篇有深度的稿件,受到读者好评。

  其中的《滨城保姆缘何转投京沪广?》一稿,记者迟月晗走访大连4家家政公司,调查了6个社区,历时一周余。她来到李家街道锦虹社区王阿姨家,了解到一个保姆与所看护孩子之间真挚的感情。在楼道里和居民唠嗑,在家政市场里与保姆交心,这名年轻的记者最终写出的报道内容扎实、语言生动、数字准确,真正做到了“以群众的语言描述群众冷暖”。报道刊出后,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有求职者打来电话,表示自己愿意为文中所提到的居民家提供保姆服务。也有读者认为,在高薪养人的同时,也要提高保姆自身的素质,加强约束机制。

  《乡村音乐教育:“缺米”少“巧妇”》《六七十户村民的头号烦恼:吃水》两篇稿,记者周爱娜、邵闯同样为年轻记者,此前并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这一次,他们在农村蹲点多日,于村头田间、农户学校中深入走访、体验,写出了生动鲜活的稿件。同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话题:一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缺失,农村孩子普遍无法从小享受艺术的熏陶;二是营城子黄岭村六七十户村民10年间守着井水买水吃,村民期盼能早日解决烦恼。揭示问题的同时,记者也采访了职能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文中所涉村民看到希望,十分感激。稿件见报后,大连一位歌手特意打来电话,称关于农村音乐教室的报道对他触动极大,他组织了几位朋友,准备定期到普兰店农村小学里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事后,两位记者均表示,虽然顶着太阳在农村采访很辛苦,收获却很大,感觉自己的心沉了,腿勤了,眼睛向下了,作风踏实了,文风平实了,对百姓的疾苦感悟更深了。“走转改”这项活动的确十分必要和重要。

  大连广播电视台:以五大行动抓落实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大连广播电视台领导亲自挂帅,精心组织,紧扣“以行动落实各项部署,以实效印证活动精神”的核心思想,确定以五大行动为延伸载体,迅速铺开专项教育活动,突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探索新鲜经验和做法。

  迅速启动活动实施方案

  大连广播电视台迅速制定出《大连广播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并以红头文件形式抄报市委宣传部,抄送台党委委员、编委会成员和宣传部门,在全台营造活动开启的浓厚氛围。方案重点强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专项教育学习活动”、“全媒体呈现”、“基层调研”、“评优及专题论坛”、“建立长效机制”五大行动载体,要求全台编辑记者切实做到“走近群众建立联系点、服务群众找到切入点,引导群众有成效点”。

  广泛开展专项教育学习

  以频率、频道、部门为单位,组织编辑记者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明确一个主题、四大目标、四大战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开展国情、市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学习张江同志在全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动员会上的讲话、袁克力部长在全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关于在全市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施意见》及大连日报的典型发言《接群众的“地气” 聚党报的“人气”》。围绕新闻战线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开展学习交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端正新闻工作指导思想。

  重点铺开基层调研活动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转变作风,才能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改进文风,才能让新闻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9月6日,大连广播电视台领导带队,“走-转-改”小分队第一站来到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这标志着大连广播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启动。“走-转-改”小分队走进海岛新港社区一对海岛姐妹王秀连、王翠芬的家,与群众深入交流,用镜头生动呈现海岛农民变身为“市民”的新生活。大连广播电视台领导带队,报道组植根基层一线,开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下一步,将组织采编人员分期分批到基层联系点去,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持之以恒,形成制度,营造全台编辑记者参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好风气。

  特色制定全媒体宣传计划

  “加强和改进民生报道,变民生现象为民生价值,再由民生价值向民生诉求、民生立场方向转变,逐渐形成民生问题的话语中心。”是大连广播电视台2011年宣传工作安排中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一中心点,以新闻节目改版为龙头,大力实施宣传改革与实践,推出了大量反映群众实践、重视群众期盼的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期,全台将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在策划有实效的重点项目上下功夫。结合重大主题宣传、典型报道、政策解读和热点引导,围绕就业、建设保障性住房、稳定物价、食品安全、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主题,精心组织下基层采访活动,借助全媒体联动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的报道。以新闻宣传为先导,《大连新闻》、《大连全新闻》9月6日起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已播出首篇报道《海岛姊妹的新生活》,配发“编辑快评”《走基层 接地气 听民声》。大连广播电视台网络电视也同步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及时发布相关文字、图片及视频信息。全台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生动报道,形象展示学习教育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逐步建立活动长效机制

  建立大连广播电视台专项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专栏常态化制度化;基层调研制度,节目部门每年提交一份调研报告;每月集体学习制度,一线采编人员每年提交一份业务学习体会;专项考核制度,每年评选出10名优秀编辑记者、10篇优秀作品、10篇优秀学习体会和调研报道。通过制度建设,鼓励和引导更多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半岛晨报:总编深入山区解决“娃娃上学难问题”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半岛晨报全体编采人员迅速联系建立基层联系点,并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基层工作。

  8月27日,半岛晨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小组成员分别带领各编采部门人员迅速布置落实基层联系点工作,在下设“农村组”、“企业组”、“社区组”、“文教卫生组”、“机动组”五个组别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对接。要求报社的每个记者都要对接一个基层联系点,如一个记者联系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家工厂、一户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医生等等。并持续、耐心的关注,反映出最基层的声音。当日下午记者通过各种方式确定首批基层联系点40余个。

  开设“晨报记者走基层”专栏。8月23日,半岛晨报开设“晨报记者走基层”专栏,下设“实地调查”、“社区见闻”、“现场见证”等系列栏目,当日即发出“本报记者连续三昼夜跟踪采访公安反扒”、“百岁老人辞世遗愿感人,花圈省下留给贫困学生”等四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8月29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经过动员已在全体编采人员中全面开展并得以落实,栏目升级为“百名记者走基层”,稿件涉及领域众多,稿件内容均为记者实地走访或亲身体验所得,语言真挚,内容感人。

  领导小组成员带头走基层。8月30日,总编辑王润福率先带领导记者驱车150多公里,走进位于普兰店市北部山区的双塔镇邓店村,了解山村娃娃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并实地探访“趟水娃娃”上学难的问题,21年来,由于迟迟未能修桥,中小学生只能趟水过河上学,涉及孩子达数百人。在报社呼吁下,该问题已引起了大连市交通局、普兰店市交通局以及双塔镇政府的重视。目前,上学桥架设方案已经设计完毕等待报批。

  截至9月1日,半岛晨报已经发表了13篇反映基层民生的报道,通过扎扎实实走基层,把笔触和镜头更多地聚焦基层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正确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使编采人员更好地理解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通过扎扎实实走基层,真正反映基层情况,解决基层问题,这一段时间,报社热线接到了很多百姓和基层单位的好评反馈,有的表扬记者踏实的工作作风,有的感谢报社的热心呼吁,有的赞扬报纸有社会责任感,为民服务。(李慧南)

  新商报:开设栏目 制度保证

  8月下旬,大连市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以来,新商报通过一系列深入调研的新闻选题,开设新栏目,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并大力提倡新闻语言转变,以“短、新、实”的文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各原创新闻版组均围绕自身版组特点开设栏目,具体如下:

  每日财富版组:开设“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连企调研”栏目。此次系列报道将立足于对区市县经济的实地调查和走访,近期将推出一套专题策划报道《大连企业遭遇三高恐惧症》,从高人价、高汇价、高利率三个制约连企发展的三个内外部症结着手,派出报道团队深入到区市县的生产型、出口型企业,进行走访采写,并在合适时机召开大连企业发展座谈会。

  大连新闻版组:开设“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24小时直击”。新闻发生时,记者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笔下有细节,心中有感情,用极强的现场感表达新闻感染力。

  大连城事版组:推出“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生活现场”栏目。鼓励深入社区、街道、窗口单位,关注百姓疾苦。及时发布有民生关注的鲜活新闻。近期将从家政服务中心、婚介所、市场养生产品专柜、ICU病房、微博管理员、公证处等窗口单位完成深入扎实的采访,切实完成采访作风的转变。

  通过督查评审制度,从导向上引导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新商报今年4月份出台的最新一版《新商报关于量化考核和效绩分配的规定》中,就反复强调要强化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反映民生民意的工作作风;以采编人员是否坚持艰苦奋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来评价他们的工作;同时依据集团对新商报的定位,提出在文风上强调差异化和可读性;最终在考评的总则、细则和奖惩等环节层层体现以上原则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此《规定》的总则中,对稿件和版面强调以"原创、商经特色、可读性、服务性"为最终评价体系。其中,将"原创"作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就充分反映了新商报希望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基层,从最鲜活的实际中、从人民大众最真实的生活中获取新闻灵感,最快地最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二、在记者考评总体原则中,强调了"倾向独家、独到发现力"的评价标准。这也是针对了目前都市报的新闻竞争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新闻严重、互相抄袭、组团采访等不正常现象,希望记者在采访中,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从而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不人云亦云,不跟风炒作,体现媒体独到的观点和记者的独家发现力。

  三、在具体考核中,为杜绝"电话记者"、"传真记者"等现象,《规定》强调,记者如与通讯员合写稿件,则分值减半;如与多名通讯员合写稿件,则层层递减。这也是希望记者能够独立采访,真正了解实际情况,而不是坐在家里靠通讯员稿件过日子。

  四、新商报并未放弃对已经可以拿平均奖的管理层的考核,其中副主任并不过多要求他们参与管理,而是把考核重点放在让他们带战线采访、写稿,尤其是写重点稿,避免他们脱离实际、脱离战线,从而对记者实施有效的指导;对部主任和中心副主任一层,也要求他们每月要根据部门采访实际拿出1-2个能实施的新闻策划,这个考核标准也让这些更高层不敢高高在上,不问新闻实际。这些考核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采编各层次都干有实效,不官僚,不瞎指挥。

  五、对去外省市采访、深入农村乡镇先导区等艰苦和边远地区的采访、夜间采访、节假日采访,《规定》都实行双倍稿酬甚至更高的稿酬标准,就是为了从薪酬环节鼓励记者充分发扬敬业、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优良采访作风,效果显著。

  六、有奖有惩是新商报强化记者“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的另一有效手段。在《规定》的“差错认定及处罚”一章中,我们特别规定,如果因记者采访不实和核实通讯员稿件不细,导致虚假新闻、新闻和纪实作品失实、漏报重要时政和民生新闻,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将按照“重大差错(一级)”来认定和处罚,且相关编辑、出版负责人、签版领导等都要负连带责任。

  七、《规定》中还特别以“新闻产品评定导向”为独立一章,规定了新商报各版组稿件,在写作上杜绝“大而全”、“只宏观无微观”,不注水,不大而无当,强调语言通俗易懂,服务性、实用性俱全等。

编辑:王新妍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