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联合多家媒体发出倡议 清明心聚黄帝陵

时间:2008-03-24 15:38   来源:西部网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祖、慎终追远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年清明节也是第一个法定假日,西部网、三秦都市报、千龙网、搜狐、国际在线、广西新闻网、南海网等多家媒体联合向全国媒体发出如下倡议:

  让我们的心在黄帝陵前相聚 ——清明祭祖倡议


  清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在经历了北风凛冽、满目萧索的漫长寒冬以后,草木开始复苏,大地重现生机,古人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农耕文明时代一年劳作的开始,“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人们在广袤的原野上播撒新的希望。

  “佳节清明桃李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清明从来就是一个好日子,也因此,对祖先的祭祀大礼,就理所当然地要在此时进行。尽管这种祭祀有皇室宗亲、上官大夫的“庙祭”,也有平头百姓、市井小民的“野祭”,但其中所展现的,却都是那种怀念祖先、追忆祖先业绩的情感诉求,和愼终追远、心念旧恩的崇高情操。

  清明祭祖的习俗早在秦、汉以前便开始形成,至唐、宋蔚成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清明一步一步由原先单纯表示天象物候的节气,演变成为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重要民俗节日。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此时此刻,迎春花黄,杨柳树绿。此时此刻,扑面风暖,浥尘雨清。在桥山脚下,一场年复一年牵动着全世界十几亿中华儿女目光和心灵的盛大祭祀,即将举行。

  桥山,黄土高原上一座绝无仅有的被数以万计的翠柏拥抱着的圣地;数不胜数的千年古柏伟岸挺拔,蓬勃峥嵘。有了这铺天盖地的郁郁葱葱的簇拥,桥山显得格外肃穆、庄严,也难怪前人会赞叹:“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

  然而,使得桥山成为圣地的不是树,而是人。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之颠,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长眠之处——黄帝陵。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么一种人,他们在有限的一生里创建了惊天动地的不朽业绩,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在更高的层面无限延伸。黄帝,就是一位这样的伟人。审视历史,面对现实,我们不难发现,黄帝的业绩矗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全部进程,黄帝的活力张扬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每个时段。

  东至海边,西到昆仑,南达湘山,北出幽陵,中华民族的疆土,是在黄帝的时代就初步奠定;制弓箭,作舟车,缝衣冠,创文字,定算数,造乐器,发明指南车……所有这些,都是黄帝和他领导的先民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五千年前的黄帝,引领着部族民众,迈出了振兴中华万年伟业的第一步;五千年后的我们,继续发扬着黄帝精神,也享受着黄帝的不尽恩泽。

  没有人会认为黄帝已经远离了我们。早在西汉时成书的《史记》里,司马迁就讲过这样一个含义深长的故事:汉元封元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时,曾向手下发问:“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手下答道:“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如今建于桥山顶上的龙驭阁,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驭龙升天之处。

  黄帝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象征,黄帝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标志,黄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伟大拓荒者,黄帝是所有中国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桥山也因黄帝而成为圣地,令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心驰神往。五千年来一脉香火不绝,每年清明,这里都进行着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神圣的祭祀。

  不管正统的汉武帝抑或所谓篡汉的王莽,无论开创帝制的秦始皇还是推翻帝制的孙中山,甚至还有入主中原的蒙古族、满族统治者,无不对黄帝崇敬有加。1937年国共两党到桥山黄帝陵共祭轩辕黄帝,中国共产党的祭文是毛泽东亲笔撰写的。1942年,蒋介石曾恭写“黄帝陵”三字,在轩辕庙刻石立碑。而今天,长眠着黄帝的桥山,更是有如一块威力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万千中华儿女的心,从四面八方、从天南海北扑向他的怀中。

  黄帝是民族记忆最生动的教科书;黄帝是民族亲情最醒目的凝聚点;黄帝是民族团结最悠久的象征;黄帝是民族振兴最深情的呼唤。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成为现实的时候,让我们的心在先祖黄帝的面前相聚。历史在与现实沟通,梦想在和现实交流。作为黄帝的后裔,我们要向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走过漫长的五千年路程以后,中华民族已经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哉黄帝,功高盖世,盛哉中华,业伟顶天。八方来朝,桥山常青,四海归心,祖国永年。(作者 商子雍)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