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副院长刘焕仪女士演讲

时间:2011-04-06 16:07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4月1日山西消息 为期三天的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1日在山西介休开幕。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100多名学者嘉宾汇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研讨。

    出席研讨会并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刘焕仪: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今天我有一点紧张,请大家多多包含。我的普通话真的是普普通通,刚才曾主席也讲过,我的专业是英文,在前辈面前很不好意思,所以拿了一个投影。

    我想讲一讲寒食节的起源,刚才很多专家已经提过,其实也有一个说法,寒食节是继承周代禁火的习俗,提示人们小心火灾,也有一个说法,古代钻木取火,因为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树木,所以也有“改火”的习俗,如果改火的时候新火还没到,就有禁火的习俗。当然了,也有比较重要东西放在最后,就是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把他活活烧死在绵山。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又怎么样呢?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的时候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变成了寒食也是扫墓的节日,而寒食在清明节前一两日,所以清明也是上坟、祭祀的节日。寒食和清明时间接近,所以他们两个节日合并为一,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从黄庭坚的诗里头可以看到,宋代的时候,寒食、清明、介子推三个已经划上了等号,黄庭坚的诗就是讲介子推的。

    从现代的角度,我们怎么看寒食节与清明节呢?我觉得寒食节一方面可以说是世人为了纪念介子推淡薄名利、牺牲小我的崇高品德,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晋文公忏悔自己的鲁莽行动,把恩人推向死亡的教训,除了悼念之外,也是警惕自己。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一国之君加入他行事鲁莽、草率,即使出发点好,却弄巧成拙,也是现在的领导人应该引以为戒的。

    清明节的意义除了上坟、祭祀之外,也有慎终追远的意义,在香港有一些比较大的种族都有比较大的仪式,可以维系感情。所以我想,假如把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意义合二为一的话,会更加慎重的。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为什么要现代化呢?首先我说说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在香港还有很多人清明节的时候扫墓,带很多香烛冥镪,还有很多糕点、食品,有很多烦琐的祭祀仪式,那些比较烦琐的祭祀仪式和香烛冥镪也可以现代化。寒食不生火,那么你就不带香烛冥镪,我觉得那些简化的习俗一来可以环保,二来可以避免浪费,减少时间。

    不知道我的建议在冯骥才先生的眼中是不是“顺向”,可能是反向。可以举一个例子,在香港,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因为香烛、冥镪这些东西的关系,很多时候会引起山火,另外在春节过农历年的时候,人们都放鞭炮,但是因为放鞭炮引起很多火灾,还有伤人的意外,政府就不允许人家在春节放鞭炮,在庙宇里,以前也允许人们带香烛进入,但是近三四十年,香可以带,但是有限制,只可以带一两支,蜡烛就不允许带进庙宇,其实我觉得那些规矩也不影响人家过节的情怀。所以我想,假如清明节同时推行寒食禁火,推行扫墓不烧香,不烧香烛冥镪,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可以减少山火,也可以减少那些纸张的浪费,也可以环保一点,与现代人提倡环保的大课题是与时俱进的。

    我们应该提倡以寒食来追思先人,悼念过去的亲人,那个也是亲和的举动。在现代经济挂帅的社会,我们要像介子推一样有崇高品德,向他学习,然后为政者利用寒食节背后的历史来反思,反思三思而后行,这样子过清明寒食节是更有意义的。

    另外,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清明习俗的现代化,假如清明节我们推行不生火,饮食力求从简,我们的肠胃可以略微休息,也可以省下不少资源,假如我们13亿人口一天不生火的话,我们省下的资源可谓有不少。我觉得当今之际,一般的传统节日都是鼓励社会制造浪费的,好像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农历春节,都是鼓励的,我们寒食节是减少消费、避免浪费的,可以说,可以对全球化作出一些创举。

    清明节扫墓的理念是纪念我们过去的先人,在西方来说,他是讲求个人主义的,他们家庭的那些关系比较疏离,所以也在向东方学习一些价值。我觉得清明节背后的价值观,一些理念正好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短处,假如我们推行寒食节,让全球在节日当天不生火,以纪念先人的话,我姑且叫它“No cooking”,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假如我们国人推广到全世界,对人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谢谢!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