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建设五年迈出新步伐

时间:2011-09-21 17: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音乐厅金树大厅“音乐下午茶”公益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 资料图片

深圳市两会分组讨论会上,委员为深圳文化强市建言献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啸威 摄 )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一五”期间深圳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也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并在会内会外引发关注。与会代表委员和很多专家、市民,充分肯定深圳“十一五”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冀望“文化深圳”在“十二五”期间再创新辉煌。

  回望过去五年,深圳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完成,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艺精品集中涌现。中心书城、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新增公共图书馆(室)45个。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崛起。

  正如深圳市长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的那样:“十一五”期间,深圳市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与“市民文化大讲堂”获国家“文化创新奖”。深圳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深圳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十一五”期间深圳的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深圳市文化发展在过去5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十二五”期间建设“文化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政协今年推出的重磅建议案之一,就是《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深圳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案》,对过去几年深圳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大篇幅的总结和肯定,同时为深圳如何建设文化强市出谋划策。与会代表委员同时积极为“十二五”期间深圳文化建设建言。

  连日来,媒体记者就深圳“十一五”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采访了一些代表和委员以及专家、市民,并梳理出了“九大看点”。我们期待社会各界与代表委员一道,积极建言深圳文化建设,共同推动“十二五”期间深圳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看点1 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启用

  2006年11月6日,深圳中心书城投入使用;2007年10月12日,深圳音乐厅迎来首场音乐会;2006年7月12日,深圳图书馆新馆试开馆,同年12月8日正式对外全面开放。2008年12月25日,深圳博物馆新馆开馆……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载体,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十一五”期间,一大批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深圳公共文化设施达到1000多座。在深圳特区报一项调查中,96%的市民对深圳公共文化设施给出了“满分”。

  【点评】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

  “十一五”期间,深圳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很多,而且取得的成果也实实在在地摆在老百姓眼前。就拿中心区来说,中心书城、新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都成了地标性的建筑。可喜的是,“十二五”期间,深圳将会有更多的公共文化实施推出,尤其是在宝安、龙岗两区,将加大建设。应该说,公共文化设施“硬件”上我们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今后在“软件”上更要下足功夫,比如进一步提高场馆使用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加让更多市民能消费得起的大众化演出,举办更多类型的文化沙龙、讲座,让市民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

  看点2 市属公益文化场馆率先免费开放

  为了丰富和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从2007年3月1日起,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此举在国内尚属首创,它标志着深圳市民文化权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的精神世界即将得到集体丰盈。这些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以来,白领、学生、打工者等各领域市民同吃文化“大锅饭”。开放的公益文化场馆,根据各自特点,精心策划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市民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称赞。

  【点评】深圳市人大代表史勇萍:

  深圳与北京、西安等城市相比,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尚有较大的距离,但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就是深圳重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城市质量的重要举措,这是政府送给市民们的一道文化大餐,可以让市民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今年两会提出“深圳质量”,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就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深圳要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今后在这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

  看点3 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

   2009年11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这是继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之后国家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文化商以“股权”换来“资本”以求发展,投资商用“孵化”的“创意”求得回报,投资客以认购艺术品权益以求增值。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搭建了文化和资本对接的专业市场,率先探索一条以各类资本市场手段和创新金融产品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成长的“文化+金融”的新路子。它为促进文化成果与资本、文化创新与市场、文化产品与科技等的紧密结合,为文化的项目孵化、企业升级、转企改制、并购重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增资扩股、招商合作等提供一揽子的质押贷款、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兼并收购等综合金融服务及基础平台服务。

  【点评】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

  毫无疑问,深圳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对深圳的文化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其中一项重大的贡献,就是探索了证券化、股份化的道路。只有“交易”,文化才能创造“价值”,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成立,能更快地将文化产品、作品推向市场,能大规模融资,文化作品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购买;通过融资,能迅速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历史遗留的孤本作品,也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文化产业要打造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支持力度,步伐再大一些,交易所也要加强规范经营。

  看点4 文博会给力中国文化产业

  “十一五”期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不断创造佳绩,文博会打造了集文化产品博览、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和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奠定了我国惟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展会的基础,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展示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点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

  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之一就是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深圳在2003年就提出了“文化立市”,明确了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目标。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就文博会的举办来说,深圳积极争取文博会落户深圳,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深圳是一个有文化理念的城市,具有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而文博会大大增加了深圳的文化内涵,给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化平台。文博会的举办还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一届是政府举办,紧接着就创办了专门的展览公司,由公司主办、政府补贴,吸引各地企业和政府广泛参与,这些都给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看点5 读书月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深圳读书月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并举办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时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

  深圳读书月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着力于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深圳读书月已累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800多项,创出深圳读书论坛、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赠书献爱心、图书漂流悦读大行动、电视辩论赛等许多知名品牌活动。参与人数从首届的170多万人次上升到第十届的900多万人次,被市民和专家亲切地喻为精神文化的盛宴和城市文化的狂欢节。

  十年来,通过深圳读书论坛等学术文化活动,邀请参加读书月的专家学者中,有国学大师,有两院院士,有知名学者,有名校教授。

  【点评】深圳市民郭女士

  我们有幸见证参与了读书月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对读书月每年都很期待。我从刚出校园的年轻白领到今天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读书无疑给了我许多启示。有了读书月的陪伴,我获取了与这座城市千千万万同样爱书之人同进取的力量。

  看点6 深圳荣膺“设计之都”

  2008年12月,深圳荣膺“设计之都”国际头衔,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该网络第16名成员,也成为中国首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设计之都”这一国际头衔,标志着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深圳还成为中国首个以创意设计享誉世界的城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对外积极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开展交流,对内依托各区、各部门、单位和设计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设计之都”品牌运营“1+6”规划,开展各种“设计之都”品牌推广活动。

  同时,设立每年的12月7日为“深圳创意设计日”,出台并实施《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建设国际创意文化中心为目标,力争将创意设计业打造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支柱行业”,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

  深圳拥有众多创意设计基地,聚集了大批专业设计师和设计企业。这些创意产业园作为信息、展览、教育与交流的平台,能为园区内的设计师和企业提供诸如版权转化和投资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

  【点评】“设计之窗”网站总编辑冯家敏:

  深圳荣膺“设计之都”国际头衔,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实在是实至名归。近年来,深圳在创意方面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积极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产业链和人才链。设立“创意设计日”是深圳在创意领域一点一滴的推行之举,从而潜移默化地辐射和影响到全国,彰显出“设计之都”的力量。

  看点7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2005年深圳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之一,2008年深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深圳拥有清新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先后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日,广东省文明委组织召开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广东省文明城市群建设。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深圳市将在创建中责无旁贷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深圳市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绿地碧水蓝天。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严格管理基本生态控制线,打造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修复和保育自然生态环境,加快完成供市民休闲的沿山沿海绿道、栈道建设,在深圳湾区、东部滨海、西部休闲岸线等重点区域集中打造一批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工程,努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宜居环境。

  【点评】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

  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在哪?在于她的文明程度。城市的软实力是建筑在文明和文化上。这些年,我跑了很多城市,国内的各个城市外在的面貌越来越相似,但软实力已经变成吸引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深圳是个移民城市,这个特点就更加需要大家都能够在一个文明环境下生活,不然的话大家都会把它当成别人的家园,搞成一盘散沙。从这点来看,深圳越来越具有文化凝聚力,它开始让移民找到家园的感觉,这是深圳文明比较独特的地方:在家园感中找到我们的文明基石。

  看点8 市民文化大讲堂获文化部创新大奖

  当大多数城市的市民只能在电视上“遥望”自己喜欢的名家时,深圳市民们可以轻松随意地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与诸多名家来个亲密接触。2005年6月创办以来,十一五期间,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400多位名家学者举办讲座,为市民提供了“追星追到知识海洋的机会”:听于丹潇洒演讲“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讲述奥运文化奇迹……大讲堂成为市民最喜欢的文化品牌之一,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新模式,获得文化部创新大奖。

  2010年度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为主线,在市图书馆主会场进行7大系列主题的讲座,并增设11个分会场。

  大讲堂实行“以党委为主导、以市民为主体、以专家来主办、以主流媒体立体传播”的运作方针,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放大大讲堂的声音,创新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方式。

  点评:市民张小姐

  我一直热心参与市民文化大讲堂,我觉得媒体称其为“市民的精神大粮仓”十分贴切。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心仪的偶像和大师,对文化提升与开阔视野更是受益匪浅。希望未来大讲堂可以增设更多的场次,惠及更多的市民。

  看点9 图书馆之城初具规模

  “拥有公共图书馆600余座,每11.6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6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室,100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遍及全城……”

  “十一五”期间,深圳图书馆、龙岗区17座公共图书馆及深圳市40个自助图书馆率先实现统一服务,市民读者只需办理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就可在其中任何一个图书馆借还文献、补证和退证。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劳务工图书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6月,全国首家“劳务工子女图书馆”落户宝安大浪,开馆两月,日接待量突破1200人次,运营效果超预期。

  独创“自助图书馆系统”。深圳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九艺节)“群星奖”项目奖,成为深圳获此殊荣的唯一项目类奖项。自2008年4月首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正式对读者服务以来,首期深圳共安装了40个自助设备,遍布深圳六区的社区、街道,范围涉及大型社区、工业区、商业区、城中村及地铁枢纽等人口稠密地方。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今年布点将达到200台,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点评:市民张昭

  我喜爱读书,自从深圳图书馆新馆开放以来,每周一次开车去馆内借书、还书成了我的习惯。而自从深圳图书馆与龙岗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服务以来,取、借、还书更方便了。一张居民身份证,100元押金,便可坐拥深圳图书馆450多万册馆藏文献,乐享24小时图书借阅服务。“去图书馆借书不仅节约了时间,也给家里留出了空间,更省下了不少金钱。”(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雪燕 潘若濛)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