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的高度集结 戏剧惠民的导向展演——2011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观感

时间:2011-09-22 10:12   来源:文化部

徐培成

  文化部于6月25日至7月27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盛大的展演引起了首都各大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引起了领导同志和全国各地艺术团体、文化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舞台艺术如何引领时代》的文章中强调“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素质如何提高?人的全面发展靠什么?靠文化!因为文化是思想、是精神、是灵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靠文化来传承发展的。同时文化本身就是人的情感、人的价值观提升发展的主渠道,而舞台艺术正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舞台艺术如何引领时代》一文中,王文章副部长还指出:“舞台艺术的繁荣在我国当代文化创新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占有主体性的地位。当代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但舞台艺术仍然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充分体现艺术与观众内心情感对应关系的艺术方式,看演出也仍然是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欣赏方式……伟大的时代需要有反映这个时代并与这个时代的变革精神相称的标志性艺术作品,在一般性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的时候,特别是电视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努力以具有深刻思想蕴含和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来引领时代和满足观众的需求。多出艺术精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在这次展演活动中得到了最翔实的考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民族戏曲戏剧艺术的最可爱的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群体。文化部通过此次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切实加强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推动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的繁荣,引导文艺创作坚持“三贴近”,不断丰富和创新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这次展演剧目有三大特点。较突出的一点是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在所有剧目的艺术创作之中。陕西秦腔《西京故事》以当今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供儿女上大学为故事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矛盾冲突,如当前城市建设需要农民,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所引发的人与人、情与理的价值观的互相冲撞,十分生动地展示了老百姓在自觉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判断、自我觉醒……它在北京连演三场,一票难求。第二个特点是这次展演的剧目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伟大而真实的历史事实,用鲜活生动、深刻感人的艺术形式展示在舞台上。山东吕剧的《百姓书记》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强同志的事迹为蓝本,把我党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象实实在在地用一幕幕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在舞台上,感动观众,这样的剧目还有已演出700多场的河南豫剧《村官李天成》等。第三个特点是这次展演的院团都把服务人民群众放在剧院剧目建设的首位,各院团都尽最大的努力集人力、物力、财力为一体,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传统戏曲与时尚多元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一流艺术作品,通过众多剧目的展演证明,创造精品舞台剧目已经成为当前全国艺术院团追求的主旨目标和奋斗方向,同时这也是广大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最后,我提出三点建议:

  一、建议文化部把现代戏的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制度化,最好二至三年搞一次,让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优秀作品引领我们全社会,更好地担当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光荣使命。

  二、建议把这次展演的突出剧目像《西京故事》、《百姓书记》、《苦乐村官》、《村官李天成》、《谁主沉浮》、《生命档案》、《顾家姆妈》等好戏推向全国进行巡演。最好也能把票价降下来,文化惠民就要多考虑收入不高的老百姓,让他们走进艺术殿堂。

  三、建议在基层抓先进院团的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像陕西戏曲研究院、山东吕剧院、河南豫剧三团等单位,他们在现代戏创作方面都是走在了全国院团的最前面。如陕西戏曲研究院近年来创作演出的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山东吕剧院创作演出的《苦菜花》、《补天》、《军嫂》、《百姓书记》,河南豫剧三团创作演出的《朝阳沟》、《香魂女》、《村官李天成》、《兰考往事》等剧目都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剧目拓展了市场,冲进了赛场,并营造了强大的气场,他们成功的经验值得向全国宣传推广。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