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涛:两岸高校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时间:2009-07-12 13: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7月12日长沙消息 在11日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分论坛上,吉林大学校长展涛发表演讲,以下为展涛演讲稿。

 

  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在过去二十多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两岸关系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两岸高校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仍然在困难中摸索、前行。去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对比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合作空间的积极努力,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又显得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了。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障碍更为突出的显现在人们面前。突破这种障碍,两岸高校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能够推动两岸高校的改革和创新,为两岸青年一代创造更多相互了解与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出更多为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让两岸同胞共同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济和社会都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尽快实现两岸同胞探亲、旅游等直接往来,开展两岸经济、文化、学术、体育等交流,实现两岸通航、通邮、通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台湾同胞的强烈要求下,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两岸人员往来,两岸间隔绝已久的闸门被打开。两岸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并在两岸接触交流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首先是引领作用。两岸接触交流初期,随着台湾老兵返回大陆探亲的热潮,两岸高校间的交流也悄然展开。1987年大陆方面颁布了《关于对台湾进行教育交流的若干规定》。台湾方面则于1988年底公布《大陆杰出人士、海外学人及留学生来台参观访问审查原则》,开放大陆学者及海外留学生赴台参访。在两岸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两岸高校开始了多形式、多领域的交流活动,在两岸经贸交流尚未热络之际,为两岸关系初期的平稳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2、第二是沟通作用。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

 

  岸同胞的根基。而此种便利,更是在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中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两岸经过长达近40年的隔绝,在诸多领域都存在差异,但共同的文化传承却使两岸在交流过程中独享优势。两岸高校许多领域的师生都能够在相遇之后一拍即合,建立起交流关系,拓展合作领域,从而为两岸同胞建立起了沟通与理解的平台。

 

  3、第三是学习和借鉴作用。80年代中后期,大陆的改革开放战略初见成效。但仍有诸多领域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更是如此。而此时的台湾已完成经济起飞,经济实力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高等教育领域也建立起一套成熟、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

 

  两岸恢复接触交流后,台湾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在不断的交流合作过程中为部分大陆高校所了解,学习,从而为这些高校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的更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大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也得到台湾高校的高度评价。回顾二十年来两岸高校间交往,通过讲学、学者互访、联合举办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扩大交流范围,提升交流层次,为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拉近两岸同胞情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仅2007年度,大陆教育系统应邀赴台交流人员近八千人次;应教育部直属高校邀请来大陆参加各种活动的台湾师生达三千多人次;大陆高校招收各类台湾学生共计2235人,在校台生达6858人。

 

  海峡两岸已有400多所高校签署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每年约有2000至4000名台湾学生到大陆报考大学,报考硕士班、博士班的在职人士数量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8年年末到吉林大学工作之前,我曾在山东大学做过两任校长。在我领导山东大学期间,从2000年开始,便与部分台湾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通过举办“海峡两岸师生孔孟故里寻根夏令营”活动,增进两岸青年的了解。同时,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学生赴台交流,并与台湾高校举办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吉林大学则是目前是大陆地区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大学。从地理上看,我校可能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远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但我们恰恰又是大陆开展对台交流项目最多、最为丰富多彩的重点大学之一。自2002年至今,吉林大学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台湾学生“北国风情冬令营”活动,吸引了来自台湾本岛的1000余名师生参加。2007年8月,我校承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名校两岸事务部门负责人研讨会”。来自台湾的11所高校代表与众多大陆重点高校代表座谈,表达了利用互补优势,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愿望。2008年7月,我校又承办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联谊活动”,来自两岸四地22所知名学校的校长参加了此次活动。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逢
甲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等岛内高校校长出席会议。期间,校长们以“两岸四地高端人才的合作培养”为讨论主题,就两岸关系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合作培养高端人才提供良好机遇达成了共识,并签署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合作意向书》。

 

  吉林大学自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向台湾高校选派交换学生,至今已向10所高校派出学生近百人,接待台湾来我校就读的交换学生30余人。2002年以来,吉林大学已接待各种活动团组人数千余人次,派出访问团组百余人次,并多次邀请台湾学者到我校交流访学。2006和2007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关中先生和逢甲大学校长刘安之先后被我校聘为名誉教授。2006年以来,共有7名台湾学生获得我校博士学位;目前仍有13名学生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此外,我校还与台湾各高校在社会科学、医学、工学等诸多领域与台湾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和两岸其他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充分说明,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在增进两岸师生和教育界人士的交流和了解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两岸关系已发生重大积极变化,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应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需要两岸教育界同仁携起手来,把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推向深入。

 

  二、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新趋势

 

  在2005年,国共两党便提出“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2008年3月以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成为两岸各界应当共同承担的历史重任。新的形势也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首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尤其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

 

  作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先行者,两岸高校更应该把握历史契机,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寻找差距,总结经验,继续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方面的纽带作用,发挥两岸中国人同宗同源的优势,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向深入,为两岸社会各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使两岸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在两岸双方的努力下,两岸关系正在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一年来,两岸已经签署九项协议并达成一项共识。两岸“三通”顺利实施,两岸间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经济合作逐步朝制度化方向迈进。可以说,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已深入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实际上已经为两岸关系奠定了一种新的基础,这是两岸开放初期所不存在的。同时,两岸双方也都认识到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时表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在此条件下,大力加强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可谓正逢其时。两岸高校应该不失时机,顺势而为,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一分力量。

 

  第三,冷战结束之后,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总体和平得到了维持,多数国家都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议程。高等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换言之,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任何国家和地区要适应全球化冲击并从中获取发展的机遇,就必须努力寻求新形势下自身的发展之路,而高等教育正是推动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来源。为此,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把吸引优秀人才资源作为促进智力发展的优先战略加以考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正是为了应对不断拓展的全球一体化、寻求优秀人才资源而采取的策略。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促使着两岸各界和高等院校顺应时势,实现历史性突破,推动两岸高校交流迈上更高层次。如何把握机遇,使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重新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走在前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1、放宽大陆学生赴台交流时限

 

  随着两岸高校交流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赴台湾进行短期学习交流。然而,目前4个月的时限难以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难以满足青年人了解台湾、亲近台湾的美好愿望。我希望,台湾方面从鼓励两岸青年交流的角度出发,尽快调整大陆学生赴台交流时限,并相应提供一些更为便利的配套措施,以使两岸青年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2、实现两岸学历互认

 

  长期以来,在两岸教育交流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陆方面向台湾单向开放。大陆方面早在1985年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吸引台湾学生到大陆就学,2006年宣布开放承认台湾学历。而台湾方面至今尚未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及承认大陆学历,严重阻碍了两岸教育交流。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及承认大陆学历是两岸交流现状使然。马英九先生曾表示,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是希望两岸青年人在学生时代就有交流,……有机会相互认识、相互激励,一起追求学术的卓越。当前,两岸经贸交流如火如荼,顺势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及承认大陆学历,将对激励两岸学生的互动、促进两岸青年互信产生积极作用。我们了解到,台湾方面已经着手采取措施,研拟大陆学生赴台学习,承认大陆学历的相关措施。这对发挥两岸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加强两岸民众深度理解与交流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当前两岸关系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下,最终实现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及承认大陆学历,开启两岸文化教育双向交流,是两岸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希望能有更多的大陆学子早日赴台求学,承担起两岸文化使者的角色,为两岸青年一代的交流贡献力量。

 

  3、拓宽两岸高校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出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当前两岸高校互动上,重“交流”,轻“合作”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热热闹闹的交流活动多,常规性的合作少;一般性的学术访问多,基于长远规划的深度合作少。以大陆各高校承办的各种两岸学生联谊活动为例,在大陆短期的参访学习普遍给台湾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引起他们渴望进一步了解大陆的意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思考如何能够将这种渴望延续下去,将青年人的好奇心转换为两岸交流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科研领域,两岸日常学术交流也许可以迸发出学者思想上的火花,而如何将这种思想的灵动转变成两岸学术界共有的智力资源,也逐渐成为两岸教育管理者面临的现实。

 

  为此,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着眼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办学、教师互派、联合及合建科研机构,实现科研信息、科研资源共享等手段,增加互动,增进了解,使两岸学者和青年更好地吸收两岸高校在传统、多元、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取长补短,成为两岸间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建议两岸共同组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基金会”

 

  为了使两岸高等教育能够扎实、稳健、深入地开展下去,重新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牵引作用,两岸教育交流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平台,我认为,两岸共同组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基金会”是一个必要和可行的方案。“基金会”的建立必将在以下方面产生发挥积极作用:

 

  1.“基金会”作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共同平台。组建由两岸共同出资,具备实体意义的“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基金会”,作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平台,并由两岸共同管理运作,必将为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2.“基金会”作为支持两岸学者交流合作及两岸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平台。“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可每年支持1000名学者到“对岸”合作交流3个月以上;每年支持1000名研究生到“对岸”联合培养半年以上;每年支持1000名本科生到“对岸”交流学习一个学期以上;每年支持1000名中小学生到“对岸”短期交流;每年支持1000名学生参与的各类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以后随着两岸教育交流的深入,不断扩大支持的规模。有了这样指标性的目标,两岸教育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在短时间内产生一种质的飞跃。

 

  3.“基金会”作为两岸教育高层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组织论坛和研讨会议、通过支持两岸大学和中小学校长之间的交流互访,推动两岸校长之间的交流;通过组织教育高层论坛,建立两岸高层教育对话与协商机制。实际上,随着二十年来两岸各界交流交往的不断扩大,两岸在很多领域都建立了民间性质的交流机构。依托这些平台,两岸业者和主管部门间通过及时沟通,解决了交流中面临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两岸交流交往的发展。而组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基金会”也完全是顺应交流形势发展的重要举措。

 

  4.“基金会”作为支持两岸学者共同研究重大教育和文化课题的平台。两岸

 

  同属骨肉同胞,共同的历史、语言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几十年的政治对立隔绝,客观上造成两岸在政治制度、思维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使两岸同胞在情感上有一定的隔膜。因此,两岸教育界理应充当化解两岸心理隔阂的先锋,运用各自智慧,共同发挥中华文化精髓,从心理上不断拉近两岸同胞感情。

 

  比如,大陆已在海外启动孔子学院建设,并在大陆建立了十多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吉林大学牵头建立的东北的基地刚刚获得批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台湾在保存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两岸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能够携起手来,必产生强烈的补强效应,使孔子学院和其他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不仅增加包容力和吸引力,更会成为两岸精神纽带的重要角色。再如,大陆高校正面临新一轮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考验。作为大学校长,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从台湾高校学到经验。同时,我们也不断听到台湾各界要求台湾高校进行体制改革创新的呼声。两岸校长聚首,往往有谈不完的心里话,都在大学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问题上。基金会的建立将会使这样的对话机制化,并可以就重大改革问题联合进行课题研究,从而逐步为两岸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探索出一条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5.“基金会”作为支持两岸合作前瞻性研究与探索的平台。一年来,两岸协商对话成果丰硕。未来,两岸协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对此,两岸高校、研究机构应该发挥两岸大学与学者优势,针对两岸交流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性和政策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在两岸协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关于“大学的使命”,已有多种高论传诸于媒体。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海峡两岸高校的使命可能更为艰巨、也更为伟大和光荣。这就是在为两岸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为增进两岸同胞互信发挥积极作用。在这一点上,两岸高校能够并且应该为两岸学子的交流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成为连接两岸人民的纽带和桥梁。两岸同胞血脉相连,骨肉相亲。尽管长期的隔绝使两岸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两岸各界应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体察珍惜彼此的同,理解尊重对方的异,携手应对未来的挑战。为两岸同胞永远的幸福与安定培养理解、互信的新一代青年,从而为两岸同胞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陈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