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青海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发展之路

时间:2010-08-09 17:06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江苏网讯 近年来,青海省的文化创意活动可谓异彩纷呈,吸引了国内国际的目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大大扩大了青海的对外影响力,推进了青海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还对大美青海形象塑造、青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8月6日上午,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会见了参加“2010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大型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向记者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记者: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从2008年起定为双年节,请您谈谈举办这一文化活动的初衷。

  吉狄马加:2008年,我们策划并举办了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成功打造了又一个世界各国影视艺术家们创作、研讨和交流对话的国际性平台。这个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是一个首创。因为我们都注意到,这些年来,在众多思想者和艺术家对山地的关注与行动中,世界上诞生了大量以山地为讲述对象的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纪录片,它们如同山地的自然、文化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在当代世界纪录片之林,以其枝繁叶茂而占有一处显要的位置。然而据我们了解,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较大规模的针对这一主题而搭建的国际性展示与交流平台。地处世界屋脊、群山之巅的中国青海,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自信的理由,承担起这一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重托。这就是我们举办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初衷。

  记者:如果说2008年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成功举办打造了一个世界各国影视艺术家们创作、研讨和交流对话的国际性平台,那么时隔两年后,即将开幕的纪录片节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又是什么?

  吉狄马加:举办这样的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就是想让地处山地的青海一方面发展和拍摄自己的纪录片,另一方面要和外地的专业电视机构合作制作纪录片。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期间,将会有众多的纪录片精英来到青海,我们希望与他们合作,共同参与到青海纪录片的拍摄中来,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推动青海纪录片的发展。这与青海的文化、民族、宗教和生物多样性这些资源有必然的关系,与青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必然的关系。与此同时,青海举办这样的纪录片节首先是因为这里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拍摄资源,我们要借此宣传青海,给大家一个认识青海、了解青海的机会,并以此促进青海文化的不断积累,促进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加强青海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更重要的是要使青海以一种国际化的眼光和气度来开展这样的文化创意活动。记者:从“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到“山地民族,原生影像,人类记忆的延续与传播”,两届纪录片节主题上的变化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吉狄马加:山地世界是民族文化的最大宝库。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旨在以影视的形式、艺术的视角、人文的思考,致力于探索一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万物生存的故事,并以此反省社会发展和人的共同命运,为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而努力。因此,可以说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纪录片的内容不仅是青海人关注的,更是全人类关注的。我们可以看到,两届纪录片节的主题都与文化记忆有关,都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关,都与我们历史影像的记录有关。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记者:2010年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亮点和看点是什么?

  吉狄马加:从总体来看,今年的纪录片节规格比较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是主办单位。大家知道,我国目前有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电视节和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等五大电视节,其中以纪录片为主的是广东省的广州纪录片大会和我省举办的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从目前筹备的整体情况来看,今年参展的单位比较多,作品达到了511部,而今年上海电视节的参评作品大概是一百多部。我们的参评作品数量如此之多,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这一点就充分说明,我们的纪录片节还是很受国内国外关注的。

  此外,考虑到今年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中央和地方的很多电视台都拍摄了很多抗震救灾的纪录片,我们在纪录片评奖中特别设立了“人类灾难救援奖”。

  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重中之重是高峰论坛。目前,我们已经征集到了五十余篇关于山地文化,特别是山地纪录片制作的论文,将精选出三十多篇汇编成册,有12篇将在论坛上宣讲,这些论文的质量很高。

  记者:作为一个世界首创的文化创意,青海打造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优势在哪里?自信源自何处?

  吉狄马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作为当前公认的世界四大超洁净地区之一,它的物种的原生态价值可想而知;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著名江河的发源地,它对亿万人生存环境和对东方文明诞生与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它对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生活多样性的意义可想而知。那么这样一片充满神性的山水、这样一种在神奇中延续的生活,对山地纪录片创作的价值和诱惑当然可想而知。

  青海的山水环境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秩序。而在这个秩序中,人类创造了被自然接纳的历史、宗教、艺术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深邃广阔的秘境,我们对它的认识、记录和讲述还远远不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青海就是一座在大美中沉默的宝库,它期待更多的艺术家来开启这宝藏之门。我们相信,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将成为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纪录片艺术家们创作、研讨和交流的最好平台之一。

  这些都是我们打造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优势和自信所在。我们相信,凭着我们和所有纪录片制作者对纪录片的热爱,对山地自然和山地文明的关注与思考,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神秘召唤的呼应,我们一定能一如既往并坚持不懈地办好世界山地纪录片节。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21世纪,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被推到国际浪潮前沿。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打造立足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同时又要不失个性地传承和传播?

  吉狄马加:青海省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是一片被视为地球最后净土的高原大陆。这是一种由高原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的“大美”,蕴含着自然造化的神奇创意,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青海的山川草原曾经是西部民族交融演化的大舞台。目前世居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在55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6%。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中保持着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现实适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丰厚的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这些就决定了青海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原始壮丽的自然之中蕴含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这种文化就像它生存的环境一样,具有某种神秘性,或者说具有某种虽然古老却又不失新鲜和活力的特殊性。我认为,青海的文化创意和品牌打造就立足于这些自然和人文的特殊优势。当然,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经济的滞后,不完全等于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的落后,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又是文化、旅游等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也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而且越是交通不便、贫困的地区,越保存着古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人们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没有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优势矿产去挖掘、整合、开发。我们认为,如果以文化的视野、全局的眼光、开阔的思维去重新审视过去长期被我们忽视甚至忽略了的东西,如果把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连接起来,既能够传承文化,也可以使文化的传承得到回报,文化发展也会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

  记者:您提出青海要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发展之路。那么,在青海民族文化创意和品牌打造的实践过程中,您是以怎样的思维把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优势确立在国际视野中的呢?

  吉狄马加: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重建中,文化的影响力已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了决定作用的主导地位。我国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对我们是一种使命。

  发展创意经济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对于经济社会落后的青海,创意也是可为的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越是落后地区越应该通过创意实现同发达地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创意思维发展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创意文化的成功之路。

  在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一种区域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生存和价值,仅仅依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在内部传承和提升,需要对外交流、吸纳和传播。青海并不因为地处高原而远离世界,相反,我们可以凭借位居地球之巅的优势而放眼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条件的优劣,从而有效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走向世界。 (易保山)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