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昭示的“成功”含义

时间:2011-08-29 14:53   来源:光明日报

  5月31日的光明日报,32个版的篇幅,呈现了317名“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又一次让读者收获了平凡的感动,得到了心灵的洗礼。报纸上,有的标准照尽管不太清晰,却正是最普通、最基层的影像;事迹介绍尽管都不足千字,却是最真实、最闪光的人生记录。他们中有投身农业科教事业的知识分子王庆煌、时翠平,有扎根海岛的医生钟杏菊,有处处受群众欢迎的宣讲家米吉提·巴克……

  岁月的沧桑,使很多候选人的脸庞爬满皱纹;基层的生活,也让他们的神情显得沉着。细读他们的事迹,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故事,可以感动和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那些在芸芸众生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是最美的。

  89岁的河南奶奶陈九,在许多老人颐养天年时,仍为一家四口的生计奔波,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3个男人的生活支撑;

  杨德碧,是重庆市涪陵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以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19年如一日,侍奉着亡夫前妻的父母;

  李国峰是盲人,本身就需要照顾,可为了80岁的老母亲,他在“黑暗”中通过听觉、触觉了解世界,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学会了做生意、拉板胡,为老母亲撑起晚年的幸福……

  简短的事迹,不是“秀”苦难、比“命苦”,而是让人们看到了灾难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看到了普通人在困难中的坚守、在平凡中的执著。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种“原生态”——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神州大地传承,忠孝文化在普通中国人血液中自然流淌。

  按照世俗观念,这些候选人植根基层,挣钱不多、做官不大,甚至连像大多数家庭那样健康、安逸地生活也是“奢望”——在物欲、名利观念非常强的现实社会,他们中的许多人远达不到“成功”的标准。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人,用道德的力量与困难抗争着,不弃不离,成为社会倡导的成功导向。

  说到“成功”,前段时间,正好一位教授向研究生们发出指标:“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在他的“成功学”中,只有财富标准而无价值关怀,似乎艰苦是一种人生挫败。而在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中,那些最普通的老实人、最平凡的好人、并不富有的凡人,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含义。他们的成功,是内心的坚强与满足,是美德的张扬与升华,是带给世界的震撼和感动。

  当我们进入财富的时代,不少人以金钱作为成功的刻度。现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提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唱响了社会主旋律,成为全社会呼应和弘扬的道德标准。(张玉玲)

编辑:王新妍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