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年节话拜年

时间:2011-01-26 09:2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漫画:袁昕

  开栏的话

  春节将至,“拜年”、“兔年快乐”的字句和声音,很快就会又一次铺天盖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耳畔。今年春节咋拜年?这虽然是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却又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会认真琢磨的问题,因为人们似乎早已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它背后的意义。

  拜年方式的发展和人们对其认识评价的变化,折射出什么?回家、团聚、年夜饭、压岁钱在节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还能扮演什么角色?年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该如何传承弘扬?本报今起开设《从拜年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报道,依托光明网的调查,请专家和大家一道聊聊“年”字背后的话题与故事,敬请关注。

  中国人最重要的年节将近,光明日报和光明网重提拜年这个话题,很有意义。承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年节是个大题目。

  中国的年节都与节令相关

  中国与欧美的节日有一点是大不一样的。他们的节日如圣诞、复活、万圣、感恩都和祷神有关,而我们的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都与节令相关。这与不同特质的文化起源密切相关。老祖宗强调“人天合一”、顺应自然、重视人伦的文化基因,就是通过年节风俗代代传承,并远播海外,影响周边的。过节之“节”,更是一年物候之“节点”,也形成了天时、人伦互动的好时机。这些文化基因,也早已编就于我们特有的生活“程序”,深植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当中了。

  《说文解字》释“年”,是“谷熟也”。五谷皆熟则为“有年”。至于现在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作为“一年”的概念,似乎还是后起之义。华夏文明建立在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那么借寒冬将尽、春日将来之际,庆贺一年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正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安排了。

  年节礼仪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

  66%的网友认为短信拜年通常是转发或群发的,形式化,并非真正情感的传达;34%的人认为短信通过幽默或温馨的文字传递祝福,便于增进感情。81.9%的网友认为,与短信、电话拜年相比,串门拜年更能增进感情;18.1%的人则认为耗费时间和精力,短信、电话拜年也能达到同样效果。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保留传统的亲情和友情的表达方式。

  我们中国文化中,围绕“过年”,形成了一套渐进的程序规范。从腊月初八开始进入“编码”,二十三日起紧锣密鼓,除夕夜由核心家庭,渐至邻里、亲友,扩散到乡里社区、整个社会。元宵“闹”尽,方告结束。在中国,年节观念礼仪最富于标志性和代表意义,其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人文关怀。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