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相书、谐剧

时间:2011-07-06 13: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相书

  相书是中国的传统曲艺曲种。渊源于明清以来的“隔壁戏“,在帐幔中表演。用四川方言。曾流行于四川各大城市。曲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等,起源于下江(今江浙)一带。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传入四川。“相书”一词首见于《成都通览》。四川有史可查的最早相书艺人是曾炳昆的老师李相成,人称“李相书”。其特点是一个演员在二尺五寸见方的布帷中,模仿各种人物、动物和其他声响,借助声音描绘场景,刻画人物。它由口技发展而来,又融合了民间笑话的特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失传,只有四川尚有这门民间艺术。

谐剧

  一种喜剧性的表演艺术。一名演员在台上扮演固定的角色,通过与虚拟的人物对话,向观众叙述一个故事。融合了话剧的写实、戏曲的写意和曲艺的虚拟,运用幽默风趣的重庆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流行于重庆大部分地区及川、贵州部分地区。

   谐剧创始人王永梭1939年冬在合江县庆祝新军的游艺晚会上自编自演第一个谐剧《卖膏药》。1943年他将这一新曲正式定名为“谐剧”。此后,王永梭又陆续创作演出《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谐剧艺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涌现出沈伐、涂太中等一批颇有成就的谐剧演员。创作演出《这孩子像谁》、《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听诊器》等一批新剧目。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编辑:赵辉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