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的困境与突破

时间:2009-04-10 09:3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全面崩盘

  自1985年起,台湾产量与发行量较多的如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种因素萎缩产量,其制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维系电影产业的上述几家公司,产业重心也移往如有线电视的影视产业。在产业无法支持下,只剩台湾当局于文化维持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出资维持。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占率则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子,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国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远。因为台湾电影产量极低,票房惨淡,实已不足以支撑电影工业。因此有媒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

  昙花一现的《白银帝国》

  不过在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有新的发展。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即发下豪愿要投入电影业,并以电子业代工为概念,于2008年退休后拍100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有人认为,该做法是效法Sony进军好莱坞模式,在拥有极强大硬体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并谋取好莱坞600亿美金电影产业的代工数位商机。其中初试啼声的作品(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部)即为电影《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改编自小说《白银谷》,描写山西晋商的故事,原订于2007年上映(但至今因故仍未上映)。主要演员为香港电影演员郭富城及大陆电影演员张铁林,制片为首次监制的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导演为首次执导的姚树华。根据制片焦雄屏的说法,她拍摄该影片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扭转近代中国对商人的偏颇感想。

  由于有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5000万美金的的大量投资,《白银帝国》成为两岸少见的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在开拍之时,有人认为郭台铭的加入,不但能于资本上挹注台湾电影,更能为台湾电影带来新想法与新视野。

  可惜郭台铭本身在宣布投资后成功跨足娱乐界,结识众多女星与传出许多诽闻;在成功娶得舞蹈老师的第二任妻子后火速抽离资金并关闭公司。白银帝国的上映日一延再延,电影梦在半年内宣告破灭,被讥为郭董事长的娱乐圈社交兼相亲计划。

  带动复兴的《海角七号》

  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大规模国际化商业路线(包括延揽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并在内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获得数亿新台币的空前成功、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多部电影亦搭上顺风车取得不错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号》同时也成为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二名。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