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纪录片概观

时间:2009-04-14 10:3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电影长期低迷,电影人束手,当局也迟迟拿不出积极的电影复兴方案。于是纪录片成为台湾生产力最强劲的电影创作形式,一枝独秀。2004年,《歌舞中国》、《跳舞时代》、《生命》等纪录片作品接力上扬,票房喜人,美誉不断。显然,纪录片已在台湾吹起影像新风潮。

  制作方法:独立制作与游击战

  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小组长期合作,这是台湾纪录片摄制最普遍的组合建制,就是独立制作。这个小组包括:制作人、执行制作、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接师,如果用胶片拍摄还得有灯光师和录音师。剪接师常由导演兼任,不过现在国外流行导演自己不剪片,而由专业的剪接师寻找结构按规律操作,以避免太多的先入为主。

  执行制作这个职务很重要,选题时要查找材料,然后是联系场地,接洽各方面人事,管理吃住行。到后期他就是剪接助理。他既是剧务也是场记,还参与创作,要跟透全过程。

  至于资金,各基金会是一大来源。片子拍了一段,制片人就赶快拿到基金会去放以争取基金。就这样边拍边要钱,直到一部片子完成,然后再为一个新的题材去找钱。这跟打游击似的,风险很大。但是纪录片在台湾逐渐火热起来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市场运作。

  题材选择:原住民、家庭与政治

  最近几年台湾有一批纪录片在关注原住民的生活,不一定就叫人类学纪录片,编导也不见得有人类学背景,很多只是从题材出发凭直觉去创作的。

  另外家庭纪录片也火暴起来,编导不再到外面去找题材,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能是主角,于是家庭问题成为主要的思考命题。这和DV机的普及有关系。阿公对着镜头说孙女:你光拍光拍,阿公上厕所都没人扶了。孙女把素材拿给朋友看,然后把朋友的反应也拍下来,又拿回来给阿公看,于是互动概念被引入。作者问父亲:你既然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为什么娶妈妈?这样的问题做儿女的不好问,但有摄像机在场,现场就有了一个沟通的媒介。于是摄像机被重新审视,它在历史上曾是一把枪,现在它在促进人的情感交流。

  90年代以降的台湾纪录片很少有以政治为主题。在一份探讨台湾视听媒体艺术生态的“国艺会”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就指出这一缺失政治主题的纪录片文化现象:“国艺会”自1997年以来资助的3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没有一部与政治有关。又如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7年来所有的学生作品中,也没有一部是在关注政治话题。在多年来被政治或泛政治文化全面席卷的台湾社会里,台湾纪录片人或许不是不敢,而是已对政治感到烦腻。

  纪录片教学: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

  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专门培养纪录片研究生人才,有7位老师,每年招收12个学生,要求拍过纪录片(现在台湾纪录片工作者的年龄大都是30岁上下),学科成绩差一点没关系。在考试上有严格的程序,先是笔试,要考英语、社会学、新闻学和技术方面的学科,如编辑。每年大约200多人参加笔试,笔试后有60多人可以参加口试,5个评委从中挑出12个入学者。

  入学后,头三年是基本课程:纪录片史、美学、田野调查、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但每年都要交作品,最后一年主要都是实践创作。毕业要有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论文要阐述你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作品不一定在媒体上播出,但学校每年都要办一个联合展,也在外面搞放映会,请专家做讲评。

编辑:贺晨曦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