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我是记者,正在现场!

时间:2010-04-20 08:11   来源:光明日报

  此刻,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的200多位记者正奋战在玉树抗震救灾前线——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报道。

人民日报等媒体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报道。

经济日报等媒体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报道。

  正当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时时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弦之时,广大读者和观众也又一次看到了新闻媒体记者们活跃的身影。正是通过他们从抗震救灾现场发回的大量报道,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看到了各行各业的通力合作,看到了灾区有效救助。这一个个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的镜头,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报道,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到一起,让信心和力量传递,让温暖和希望蔓延。

  “我是记者,正在现场”。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责。

  人民日报:克服困难 完成使命

  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人民日报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前方报道组,从总社派出了第一批6名记者。他们15日上午抵达灾区后,克服高原反应、发稿困难等种种不利条件,立即投入工作。

  文化新闻版主编丁伟是人民日报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的前方负责人,他说:“总社要求记者敞开口子写,我们的压力特别大,到凌晨记者的帐篷都是亮着灯的。昨天才有电,刚来的两天没电,我们都是点蜡烛写稿。”

  记者赵亚辉是人民日报有名的“拼命”记者。到玉树后,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他才吃上第一顿饭,由于没有热水,吃的是干面,在头两天里,他仅休息了3个小时。他说:“发稿很不方便,有一次采访完我走了一个半小时回去发稿,有篇稿子是坐在马路上写的,更多的时候是站着写稿,把笔记本电池用完后,就到有柴油发电机的地方去蹭电,经常为写一篇稿子,在那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稿子传回社里,已是晚上十点多。”他介绍,在高海拔地区采访,对记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昼夜温差很大,晚上相当冷,再加上高原反应强烈,可真不好熬。“但我们有责任把灾区的状况及时报道出去,特别是报道好救人的信息。”人民日报的读者都还记得,赵亚辉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报道,当时在地震发生后的4天时间里,他总共没吃上几口饭,平均每天休息不到两小时,历尽艰险,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在医院输液时,他还带着采访本,边治疗边采访医护人员。玉树地震后,他又主动请缨来到前线。

  作为第一党报,人民日报在灾情发生后,及时推出两个版的抗震救灾特刊,后来又增加到4个版,截至19日,共刊发近20个抗震救灾特刊。前方记者每天为报纸提供一篇深度主打稿件,其他动态稿件主要反映各个行业救援的情况。

  光明日报:突出特色 不辱使命

  青海玉树4月14日发生强烈地震后,光明日报第一批派出了3位有经验的记者于16日奔赴灾区,他们是军事部副主任陈劲松、新疆记者站站长王瑟、教育部主编练玉春。他们从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刚到西宁,就发回了在飞机上采写的人物报道。在颠簸十几个小时、两天没有好好休息的情况下,到灾区又面临着严重高原反应的“下马威”,但他们咬牙坚持,不辱使命,投入到抗震救灾报道中,共发回万余字的文字稿件,新闻照片20余幅。

  记者练玉春这几天正好赶上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和女儿的生日,妻女出国八年,刚刚回国与之团聚,本想和她们好好庆祝一下,补偿一下对她们娘儿俩这么多年的愧疚,但是他知道,新闻记者的使命就在现场,未说半个“不”字,就踏上了赶赴灾区的行程。

  在赴灾区记者启程之前,报社编辑部门就迅速行动起来:15日就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通讯《把温暖和希望送到灾区去》,主题鲜明、感染力强。随后,光明日报迅速推出每天4个整版的“抗震救灾特刊”,提供大信息量地震救援信息和科普知识服务,截至4月19日,共推出特刊4期、专版18块,新闻报道115篇,评论5篇,照片33幅。报社还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界、知识界的影响力,推出抗震救灾《书法特刊》、《文艺作品特刊》,邀请欧阳中石、张海、言恭达等一批知名书法家撰写书法作品,表达各界对灾区人民的激励慰藉之情,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形式,讴歌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感人精神。

  报业集团所属《新京报》,秉承一贯的冲击力影响力,以日均7个版面的力度,进行全方位报道,共刊发30余个抗震救灾专版,150余篇相关报道。光明网也开辟了专门网页,同时每天摘发网友对抗震救灾的反映,在光明日报上刊出。

  当前,光明日报第二批赴灾区报道的同事也将赶赴震区,接替已连续奋战多日的第一批3位记者。

  经济日报:先期深入 反应迅速

  青海记者站站长马玉宏和甘肃记者站站长李琛奇在14日地震发生后,当即连夜赶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克服了夜里零下十几度的艰苦条件,以最快时间实现了通讯设备、电力照明和网络传输的正常运行,并为后续采访小组搭建起住宿帐篷。

  “14日我们接到总社通知,晚上12点半从西宁出发,到玉树距离是800公里,经过13个小时到达灾区。途中,在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的时候,由于车速较快,又是石板路,差一点翻车。在离灾区5公里的时候,我们碰上了余震,山体滑坡,一个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砸到汽车轮胎,幸亏没发生大事。”经济日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马玉宏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仍然心有余悸。

  马玉宏告诉记者,刚发生地震的头几天,灾区帐篷奇缺。15日,新闻中心来了100多名全国各媒体的记者,总共就两顶帐篷。很多记者就坐在凳子上,或站在帐篷外,或在车子里过夜。灾区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最热的时候可能达到摄氏20度,晚上最冷可到零下15度,夜里特别冷,马玉宏和李琛奇缩在一起,用大衣裹着睡,到凌晨4、5点的时候被冻醒了,腿也疼,腰也疼。

  在后方编辑部,经济日报集中精兵强将,加强策划,规划版面,撰写评论,推出了“经济日报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专版。4月15日至19日,经济日报除做好抗震救灾要闻报道、在头版开设“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专栏外,共已推出16个“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专版,包括“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等主题专版及摄影报道专版。据介绍,20日经济日报还将继续刊发4个“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专版。

编辑:孙金诚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