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从汶川到玉树:中国应急体系更完备

时间:2010-05-12 10: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512报道 中国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但从汶川到玉树,我们却看到,全中国再次以疾速把极限救援力量送达灾区。从国家主席到地方官员,从中央部署到各省动员,一个反应快速且规划完善的现代化救援体系经受住了灾情考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式应急救援实力更进一步。

 

  实现这样的提升,除了一脉相承的党和政府科学统筹指挥、各民族迸发向上的团结凝聚,信息技术和平台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说,相比政府信息公开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抢险中的效应,微博、QQ群等互联网新媒体和3G网络传输等新技术正在成为眼下玉树救灾中的新力军。

 

  从汶川到玉树:中国式应急救援体系更完善

 

  我们不敢也不会忘记两年前的汶川地震。突如其来的巨大天灾中,党中央和国务院科学决策,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响应,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海内外各方伸出援手。多少抢险第一线的身影历历在目,多少重获新生的感动如在耳畔。而今,新的汶川已经建成,新的四川正在崛起,从汶川到玉树,我们不仅共同见证了中国力量,而且相信,有了汶川经验的玉树,永远不倒。

 

  两年的时空转换和经验积累,中国式应急救援的体制体系更为完善。首先,相关法律法规更健全。汲取汶川大地震救灾经验,20095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施行,成为此次玉树地震救灾工作依法有序推行的重要依据。

 

  其次,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机制更加科学。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有力有序有效的救援体系迅速运转。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中央部门和航空、电信、电力、石油等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和后勤保障,青海、甘肃、西藏、四川、广东等地方各省也火速吹响玉树集结号。

 

  414 CCTV直播的环球财经连线记者依托现场惟一畅通的天翼手机信号,第一时间让中央台主持人史小诺和全国人民清晰地听到生命之声;

 

  415,通往玉树灾区主要公路基本畅通,交通运输部门全力保障物资运送;

 

  416,央行国库部门开辟国库资金汇划绿色通道;

 

  417,玉树州结古镇体育场内第一批活动板房搭建完毕;

 

  4192381名重伤员长距离转诊“零死亡”;

 

  420,玉树灾区已有25家商业企业、30个商业网点开始营业;

 

  421,中国电信玉树州天翼C网率先全部恢复通信。

 

  海外媒体因此评论,玉树大地震的救援彰显中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体系。

 

  信息化正成救灾新力军:互联网新媒体和3G技术高效注力

 

  这样的成效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身影及作用不可忽视,它们也成为本次抗震救灾中的最大亮点。

 

  从新华网获悉,28岁的郝南是北京大学医院的医生,也是“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一个自汶川地震后建立至今的QQ信息平台创建人。玉树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整合群内资源,发动汶川地震志愿者团队中的联系人投身玉树救灾。

 

  正如郝南所说,建立一个科学平衡的信息平台是当务之急。首先,信息不畅导致灾区的很多即时需求得不到及时传导。灾区急需的物质得不到相应捐助,外界大量捐赠的某些物资又因为需求的过剩而堆积浪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这样的难题就能有效得以缓解。

 

  其次,语言障碍、高原反应等因素,使获救灾民亟需的心理援助和精神病康复治疗无法实现。“通过网络和联系学校,我们招到了西南民族大学的30名藏族学生,马上进行心理培训。”成都市阳光成长志愿联盟的负责人霍磊说,民间志愿者团队将朝着系统化和理性化迈进。这再次让我们看到信息平台在其中的作用。

 

  发挥这样效力的不止QQ群,还有微博、3G网络等等。据新华社报道,14日上午846分,距玉树地震发生不到1个小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微博就发出第1条关于地震的消息。之后,救援队的微博陆续更新了300多条与地震和救援工作相关的消息。

 

  相关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及赴震区采访的记者也纷纷通过各自博客和微博向大众传递救援行动最新进展和其他最新情况。青海政府则结合影响力较大的“天涯论坛”,发布震区急需救援物资讯息。

 

  这些都是汶川地震救灾所没有的。4149,中国电信员工通过天翼3G网络将玉树震后实景传达青海电信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灾区实时画面和图片,准确及时通过中国电信3G网络传送到各大媒体,也是本次玉树救援的新亮点和不可或缺的重大支撑。

 

  汶川大地震后信息公开成共识,玉树救灾更具互动性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此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已做得较好。这次青海玉树地震的救灾工作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又有了提升和创新。”

 

  可以说,近几年来的社会实践,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救灾工作,使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在41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抗震救灾中的信息公开再次得到强调。会议提出“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发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网络用户新增2000万人,网民总数达到404亿人。网络已成为大陆民众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对中国社会赈灾等关系民生的政策宣传及信息传递同样重要。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所说,政府部门与民众间更强的互动性成为本次救灾工作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平台使政府更主动和充分地向外界发布讯息;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途径也可以向政府提出询问和建议,帮助政府工作更好进行。

 

 

编辑:栗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