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震后百日四川灾区群众生活扫描

时间:2008-08-20 10: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8月20日电 题:震后百日四川灾区群众生活扫描

  8月19日,汶川地震已过去整整100天。

  为保障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国务院在震后先后出台了为期3个月的临时救助政策,和3个月(9月至11月)后续救助政策,并决定在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对于生活困难需救助的灾区群众,分别纳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冬春灾民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

  新华社派驻四川各重灾区记者近日走进灾区群众中,在一线了解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和所思、所盼。

  灾区“三孤人员”生活有保障,他们说:“要是在旧社会遭这么大灾,我们‘讨口子’(讨饭)都找不到地方。”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4600多万人受灾,全省有上千万人需要过渡安置,任务十分艰巨。来自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月6日,全省城乡因地震造成住房损毁需过渡安置的445.4万户家庭,已基本实现住房过渡安置。

  一个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历史上的奇迹,在蜀中大地上被创造出来。而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是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巨大支持,是灾区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是灾区人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灾区群众特别是“三孤”(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等困难群众生活问题解决得如何?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政局副局长王琳告诉记者,全县已确认孤儿166名,其中70名孤儿目前在山东省日照市参加夏令营,其他的孤儿绝大多数和具有监护权的亲属在一起,生活得到良好的照料。

  北川桂溪敬老院是该县安置地震孤老最多的地方,这里集中供养了80多位因地震造成的孤老。他们当中,70岁以上的约占80%,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是106岁的百少珍老人。老人现在身体状况很好,看上去也就七八十岁。

  记者在敬老院食堂的食谱上看到:早餐有稀饭、馒头、鸡蛋;午餐有三菜一汤;晚餐是各种类型的面条。每人每天平均四两肉。院长李元贵告诉记者,地震后3个月每位老人每月600元的补助,都悉数发到位了。现在孤老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不少志愿者到院里帮忙照看老人,还有好心人表示愿意助养老人。

  在汶川县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17位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77岁的鄢定安老人说:“要是在旧社会遭这么大灾,我们‘讨口子’(讨饭)都找不到地方。现在国家不仅给我们灾民补助钱粮,还免费发帐篷、建板房让我们住,党和政府对我们实在太好了。”

  灾区困难群众积极生产自救,他们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坚定战胜灾难的信心,但我们不能总靠政府救助过日子,要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这是在特大灾害面前四川灾区群众的集中表现。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四川广大灾区群众在灾难中勇敢挺立,正克服种种困难,奋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他们的心中,充满着生生不息的信念和力量。

  在都江堰市“勤俭人家”安置点,49岁的高俊波说:“政府的粮食和补助款已经发了两个月,还有最后一个月。靠这些钱粮,维持基本生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靠政府救济不是长久之计,今后的生活主要还得靠自己,现在我爱人在外面做拉运蔬菜的生意,一天能挣到二三十元;我是快50岁的人了,又没啥技术,招聘会去了几次,都没找到工作,但下次我还要去,不能总闲在家里呀。”

  在北川县、青川县、安县等地的板房安置区,记者看到最多的是老人、孩子和妇女,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背起行囊出门打工了。18日下午,北川县擂鼓镇新建村安置小区,一场暴雨刚过。70岁的蒋先云和他65岁的老伴郑仁群,正忙着擦拭自家小百货店柜台上的雨水,继续做生意。

  今年6月底,蒋先云老两口住进了新建小区的板房里,并在女儿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将在地震中震垮的小店又恢复起来。“我是1938年生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这样的大地震,要是放在从前,老百姓早就没活路了。”蒋先云老人激动地说。

  在什邡市受灾严重的八角镇楠木村,38岁的刘文蓉地震前在村上租了一间7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小刘裁缝店”,生意很不错,还修起了8间平房。地震发生后,刘文蓉家的房屋全部垮塌,“小刘裁缝店”也毁于一旦。

  “自己还有一门手艺,不怕以后没饭吃。等过些日子,帮村上忙完防疫,我就出去打工,或者重新在外面开个裁缝店。”说起今后的打算,刘文蓉显得信心十足,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什邡市什地镇双瓦村的罗贵先,是当地搞大棚蔬菜种植的大户,震后家中房屋倒塌,加之菜价下跌,销售也不好,好多菜都烂在了地里。罗贵先说:“要说我心头不急是不可能的,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人来收菜,我就跑出去主动联系商贩,我们几个种植大户还组织了互助小组,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现在只想着尽量给国家减轻些负担,不能呆在家里吃救济。庄稼人的本分就是把田种好,年轻人该出去打工就出去打工,这样才能早点恢复正常嘛。”

  促进就业是增强受灾群众“造血”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地震发生以来,为解决灾区群众就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企业吸纳就业、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等。北京、广东、河北等18个省(市)也与四川分别签订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议,共同促进和扩大灾区劳动者就业,为灾区恢复重建创造条件。

  来自四川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6个重灾市(州)共举办专场招聘会近600场,安排了因灾失业人员71万人重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6万人,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7724户,有组织劳务输出11.8万人。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救助政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处处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对灾区困难群众实施的临时生活救助,切实解决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在缓解受灾群众灾后的紧张情绪、树立恢复重建家园的信心、维护灾区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民政部的统计,这项举措目前已救助灾区困难群众907.6万人,其中“三无”人员881.5万人、“三孤”人员26.1万人。

  四川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何晓明告诉记者,虽然3个月的临时补助期已满,但在一些重灾区,部分受灾群众生活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还会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到期后,政府对生活仍不稳定的受灾群众继续给予救助。救助对象主要包括“三孤”人员,生活困难的遇难(含失踪)者,重伤残者家庭成员,异地安置人员,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且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后续救助政策以现金补助为主,不再发放口粮。人均每月补助200元,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三孤”等人员的补助标准。补助期限为9月至11月。

  何晓明说,考虑到进入9月份,大部分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因此,相对于临时救助政策,后续救助政策的资金额和救助范围会有所缩减。例如,前者在四川除了救济粮外,补助金总额约为63亿元,而后者目前估计仅有20亿元左右。最近,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已起草了一个后续救助政策落实意见,目前正等待省政府的审批,不久后就会下发执行。

  何晓明说,在3个月的后续救助期到期后,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对于生活困难仍需救助的灾区群众,将分别纳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冬春灾民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这是最后“兜底”的政策。总之一点,绝不能让灾区群众因为经济困难而挨饿、受冻。

  记者了解到,当前,四川大部分灾区的农房建设也已展开。按照四川省的规划,全省将力争用1年半时间全面完成因灾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受灾群众在2009年底前住进经济、实用、安全的新家园。截至8月12日,四川灾后永久性农房累计开工19.5万户,完工近2万户。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顽强、坚韧、勤劳的四川灾区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天府”。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