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地震灾区99%农户喜迁新居说明了什么

时间:2010-02-03 08:5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2月2日电(记者侯大伟)根据四川省的最新统计,汶川地震灾区震损农房维修加固工作全部完成,规划重建的120多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也基本完成,99%的农户在震后第二个春节来临之前搬入了新居。

  没有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就不可能有今天99%农户喜迁新居的成绩。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广大灾区干部群众和援建者一起,投身于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建材供应紧张,他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里挖;建筑工人不足,他们就组织起来相互帮扶;为了筹措修房资金,很多灾区群众掩埋遇难亲朋之后,就踏上异乡打工之路;灾区不少干部将自己住房重建工期一推再推,每天到村里各个建筑工地查看进度、了解困难、解决问题。

  没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灾区群众不可能这么快就住进新房迎春节。400亿元的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近100亿元的“特殊党费”半数以上用于农房重建,各省接受的捐赠资金尽量优先支持农房重建,并设立40亿元的担保基金帮助困难家庭解决贷款问题。阿坝、成都、绵阳等市州专门从各级党政部门抽调干部下乡驻点,都把推动“住房重建”当做践行“民生优先”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

  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灾区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党和国家领导多次到灾区考察,研究和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各级党政干部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投身于灾后重建的工作;19个援建份带着数百亿元资金、上千个援建项目和专业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人员赶赴灾区,倾情倾力帮助灾区老百姓恢复重建;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在地震灾区无私奉献;社会上的各种捐款、捐赠向灾区汇集……“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由于发挥群众力量、先进理念和制度优势,灾区农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实现“进度最快、完成最好”!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