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汶川地震两周年:坚强汶川人逐渐走出地震阴影

时间:2010-05-11 15:08   来源:南方日报

  都江堰汽车站对面的一栋7层高的房子,6楼三室一厅的屋子是杨云青一家人的“新家”,但他们仍住在渔子溪村的板房里。


  杨云青今年60岁,映秀中滩堡村人。汶川地震中,兄妹4家共有10人遇难。他却一直疯子般地忙着救援,9天9夜的救援让他白了头。9天的救援,杨伯配合山东和上海的消防官兵救出被困105小时的女生尚婷,被困125小时的蒋雨航等12人,直到废墟里再无生命迹象。他的事迹经过媒体报道后,被人们称赞为“映秀好人”。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年了。”杨伯说,现在总结的话,他的人生以5?12汶川大地震为界分两大部分:在此之前他开吊车;之后与消防结缘,开消防车,成为一名“编外”的消防战士,参与灭火和施救。


  映秀灾后重建完工在即。杨伯和家人合计着,“震中饭店”到时要重新开张。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坚强的汶川人逐渐走出地震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震后两年驻守映秀


  “老鸭汤、鱼和炒菜都不是辣菜,希望你能吃得习惯。”刘明玉解开系在腰间的围裙,招呼记者坐下,杨云青坐在老伴旁边,刘明玉不停给杨云青夹菜。


  杨伯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很多人。地震中,杨云青家包括妻子在内共有10人遇难。老伴和他40年相濡以沫,老伴遇难后让他曾夜夜无法入睡,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杨云青救人的壮举通过媒体报道后,打动了远在阿坝自治州首府马尔康粮食局工作的刘明玉。在别人的介绍下,刘明玉认识了杨云青。交往一段日子后,情投意合的两人走到了一起。度过“磨合期”后,去年3月,两人登记结婚。


  新老伴细心、体贴。杨伯说,两人在一起一年多时间,从来没吵过架,在妻子的陪伴下。杨伯心中地震留下的伤痛被逐渐抹平。


  都江堰的“新房”三室一厅,租金每月600元,是亲戚租给他们的。但从去年6月4日到现在,杨云青一家合计住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去年6月初,映秀镇开始封闭施工,除了渔子溪村外,集镇范围的板房全部拆除,村民给予一定补偿后在外租房。去年6月4日下午,杨伯和儿子把家搬到都江堰后接到电话:和儿子回映秀开消防车。


  睡了一夜后,杨伯和家人又收拾东西搬回映秀。不到20平米的板房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床、一台电视,桌子上放着对讲机和一袋新鲜的水果,其他地方放着杂物。“大部分东西都在都江堰,用的时候回去拿一下”。


  老伴和儿媳平时给杨伯及消防战士们做饭,杨伯的儿子杨和建开吊车,偶尔也帮父亲顶班开五十铃消防车。


  这台五十铃也让村民们备受感动。2008年7月20日,有着“震友”情谊的杨伯受上海消防总队邀请,到上海玩了几天。上飞机前,消防官兵们得知杨伯的吊车在地震中砸坏后,准备给他捐一辆吊车,杨伯却出人意料地要了一辆消防车。


  杨伯说,震前映秀没有消防车,遇到火灾消防车从汶川县赶来耽误时间,“上世纪80年代发生几次火灾都没有消防车”。还有另一个原因:“吊车就给我自己,从心里来讲,无故拿别人的东西不好。”


  不久后,上海消防总队给映秀镇捐助了一辆价格30多万元的消防车。震后,渔子溪有大批临时搭建房屋,属于重点防火区,杨伯和一个排武警消防战士们一起驻守渔子溪村旁的一处板房里。


  60岁的新开始


  消防战士们最大的不过25岁,且训练有素,60岁的年龄能否跟得上节奏?“我今年60岁,身体还能干几年。”杨伯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从1986年开始开吊车伐木,又在交警队干了半年多,范围从草坡、四姑娘山到三江乡的潘达尔景区。


  汶川大地震救援中,与消防官兵们共同经历的9天也让他受益匪浅。


  “我个人能够去的,我一定去,救援我也有了一定经验。”从开消防车开始,杨伯的生活变得“千篇一律”:全天驻守渔子溪,接到命令参与救火、救援等,最长的一次是保卫工作,从早上六时到下午4时。杨伯说,车上带着“四大名著”,无聊的时候戴着眼镜看书。


  从去年到现在,参加了多次都汶高速公路车祸的救援。但让杨伯印象最深的还是多次救人。去年8月份时,一名游客爬到映秀小学对面的山上,爬到中途后上下不得,拨打119。


  “武警年轻人爬得快,我却先到。”杨伯说,映秀的山山水水他都熟悉,绕路走反倒更近,最后和消防战士们一起给游客身上绑上绳子,把人从山上放下来。今年4月,震中牛圈沟,一名40岁的游客被困山上,杨伯被战士们劝住后,找了两个村民给消防战士带路。


  60岁的年龄,杨伯的热情让家人都有点担心:“他每个月1500元工资,编外人员,保险都没有。”


  两年前,杨伯从来没认为自己还要“奋斗”。房子、吊车、沙场这些固定资产都是为儿子们留的。地震中,通往河边的路变成一片乱石,河水瞬间就冲掉了3米高的沙堆,加上工具等价值200万元。


  生活得从零开始。2009年初,过天崩石后再穿过一个上坡,板房区里的“震中饭店”开业。板房外挂着杨伯和儿子参与救人的照片是最好的广告招牌。饭店的事情全都交给刘明玉打理。


  杨伯说,等新房建好后,他还想把“震中饭店”开起来,“重建完了后,吊车没多少生意了,饭店开起来可以解决几个人就业”,“房子每平方米要770元,总共7万7千元,得攒点钱”。


  此外,孙子小东的教育也让他有点发愁。“4岁了,在渔子溪没法上幼儿园,”杨伯说,得等到9月份。


  世博会开始后,杨伯在地震中认识的“震友”邀请他和家人、被救的生还者及家人7月底到上海看世博会。杨伯说,等从上海回来后,新的生活就要开始。


  两年来,杨伯的生活慢慢起步。

 


     

 

编辑:栗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