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时评:上海世博会,难说再见

时间:2010-10-31 08:52   来源:中国台湾网

  热闹了半年的上海世博会,不知不觉间已是闭幕在即,各种各样的数据陆续出炉:累计参观者超过7000万人次、成为世界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展览;10月16日创出单日103万人次以上的世博历史最高纪录,并在同一天累计人数超过日本大阪世博会……这些,都无不验证了上海世博会过去184天的完美展示,也无不验证了参观者对她的依依不舍。一如世博会闭幕歌曲——《难说再见》,如此贴切地道出了所有中国人对上海世博会的深深依恋!

  难说再见,源于难舍“东西方交融的和谐乐章”

  184天前,一曲东西方共同演绎的和谐交响乐章在黄浦江畔奏响,从300多座千姿百态的展馆,到超过2万场次的文化演出,上海世博会构造了一份东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妙范本,给“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赋予了新的含义:意大利馆中国汉字组成的“福”字、波兰馆的剪纸造型、墨西哥馆主题采用的中国风筝;中西合璧的《木兰诗篇》;《十方》系列展演的创作团队来自香港、马来西亚;挪威国家馆日文艺晚会中交响乐团演奏的京腔大鼓……

  而世博游客呢?他们并不只是被动的欣赏者,还时常成为表演者:5月9日,欧洲23国组织盛装大巡游,许多游客被表演者拉着一起跳舞、歌唱……这个5.28平方公里的浓缩世界,宛若一个巨大的“磁场”,持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超过6000万海内外参观者流连在此,感叹人类文明发展与交融所创造的伟大奇迹。

  难说再见,源于难舍“不出国门的环球之旅”

  一则网友的留言引发无数世博游客共鸣:“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没机会出国,年老时‘世界’来到了上海,因此,要抓住机会好好享受这一趟‘环球之旅’。”——不出国门就能看遍全世界,大概是每个世博游客最“爽”的感觉了。说世博园是“全球演艺中心”毫不为过,在这里,各国和地区艺术家同台献艺,每天都上演着百余场文化演艺活动:非洲布隆迪大鼓、阿根廷探戈、加拿大太阳马戏、斐济舞蹈、萨摩亚火刀舞、所罗门群岛丝竹乐表演……

  而在很多中国游客以体验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为乐的同时,参展国家和地区也在抓住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有一个细节足可反映各参展方对这场“国家形象秀”的重视,那就是,在各国国家馆日里,几乎每个国家的政要都亲自出席馆日活动仪式,比如前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夫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挪威王储哈康……他们在表达对中国的亲近之意,也让游客们这趟不出国门的“环球之旅”显得更加“值了”。

  难说再见,源于难舍那个“超大型的公共课堂”

  有一项调查,在回答“上海世博会给您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时,有56%的受访者选择“开阔眼界”,位列第一。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提供的是一个超大型的公共课堂,它让我们全景式地看到了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和现状,看到了不同文明对于城市发展不同的诠释。世博,让我们学习思考。

  来自日本的山田外美代被亲切地称为“世博奶奶”,这位史上最执着的世博粉丝说过一句话:“世博是一所课堂,尽管没有教科书,却有学不完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世博会期间,老师领着一群学生参观各个展馆,已成为世博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充分享受世博乐趣,学习和体会这个精彩的世界,早已成为参观者们的共识。

  难说再见,源于难忘那抹“中国红”

  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凝聚中国元素、突出中国特色、展示中国气派,“中国红”立体、真实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形象,在世博会期间一直是世博园区最亮丽的风景。

  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国红”,同样属于时隔40年后重返世博的台湾。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海峡两岸首次共同参博是上海世博的一大特色。从“海宝”这个两岸中国人共同智慧的结晶,到遍及世博园区内外的台商身影,再到随处可见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正如台湾媒体的感叹:“台商在历届世博会上能发挥的空间,就属上海提供的舞台最大”。毫无疑问,是两岸和平发展助推了上海世博会中的台湾元素“最大化”,中华智慧让世界眼前一亮,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创造的骄傲,这份情谊令人难忘!

  难说再见,源于难舍“小白菜精神”

  身穿上绿下白制服的世博园志愿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180多个日夜,他们经历了烈日高温、雷雨交加、气温骤降,以及单日103万人次的大客流,为世博会的平安、成功、精彩兢兢业业地奉献力量。《难说再见》的词作者王平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志愿者的精神,上海世博就让世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志愿者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难说再见的。”

  上海世博会,太多的精彩值得我们回味,太多的记忆值得我们珍藏。尽管每个人的世博体验各不相同,但大家的相同感受正犹如歌中所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世博,难说再见!(中国台湾网评论员 赵静)


编辑:徐维彬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