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案例馆 城市最佳实际区中的亮丽明珠

时间:2010-05-17 12:57   来源:华广网

  华广网5月17日讯 题:台北案例馆——“城市最佳实际区”中的亮丽明珠——“上海世博会中的台湾元素”系列分析之三

  作者 严安林

  在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浦西地段的E片区,便是汇聚自全球城市建设理念与人类智慧的“城市最佳实际区”。自5月1日正式开园以来,来“城市最佳实践区”参观的总体人流虽然尚没有出现人声鼎沸的拥堵场面,然在“联合案例馆4-3”的门口却总是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在等候参观。而“联合案例馆4-3”便是吸引众多参观者眼光的“台北案例馆”。

  一、台北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同时拥有两项案例入选城市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有15公顷左右的展区,包括4个展示领域,分别是宜居家园、课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同时以3种展示方式进行体现,包括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模拟街区的实物建设案例,位于中部的由4组厂房改建的展馆展示案例,位于南部的以报告、研讨、多媒体、网络、展板、活动与表演等方式展现的其他展示案例。而在这集中展示了全球总共70多个在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方面最具创意与示范价值是案例中,绝大部分是由单一城市提供一个案例,唯有台北市是提供了两个案例,分别是“无线宽带——宽带无限的便利城市”与“迈向资源循环永续社会的城市典范”。

  二、台北拥有两项案例入选原因何在?

  1、台北市的城市建设中的垃圾处理与无限宽频确实领先于许多先进城市,案例入选名副其实。以垃圾的处理为例,自2000年7月台北市就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的政策,除了资源物品外,居民需要使用附加“垃圾费”的专用垃圾袋,市政府以垃圾越少、付费越少为诱因,提升居民落实垃圾分类的动因,再配合居民高度的环保意识,便成就了台北市领先世界许多先进城市的资源回收成果。台北市“垃圾不落地”的做法,笔者也曾经亲历其中、感触颇深,那是2000年1月,笔者有机会在台北做实地调研一个月,住在政治大学的“学人宿舍”,就在新光路上。一个人拥有120多平米的房间,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菜,当然也需要自己打扫卫生。为此就参与到了“垃圾不落地”的行动中,每天晚上7:30左右,垃圾车都会准时来到笔者所居住的小区门口,在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的乐曲声中,人们把整理好的大包、小包垃圾分门别类地交到资源回收车上。令人印象深刻。

  2、台北市在实践“垃圾零掩埋”中目标与行动领先世界其他城市。在台北市居民日复一日的“资源全回收”的努力下,台北市家庭垃圾量从2000年的日均2970吨,减少到2009年的1009吨,减量率达到67%,资源回收的比例也从原先的2.4%提高到45%。在全球100多个城市提出到2040年达成垃圾零掩埋的目标下,台北市却是提出了在2010年年底达成,如果实现,就是提前了30年。不能不说是一大领先。

  3、台北市与上海市已有的近10年城市交流关系。此次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又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需要世界各地城市建设各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正是由于台北市与上海市的城市交流的“近水楼台”,让台北市市政府在上海市政府的积极邀约下对上海世博会赋予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与精心的准备,于是,台北市的城市建设的先进案例展示申请便在经过国际遴选委员会的评选后脱颖而出,成为了上海世博会中遴选城市建设案例的唯一两项入选城市。

  三、台北案例馆堪称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明珠”

  台北市长郝龙斌称,台北市以城市建设的两项案例参加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台北首度以城市的名义参加国际大规模的博览会。其实,台北案例馆之所以成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一颗亮丽的明珠,不仅是其展示的案例比较先进,而且是展示的方式较为独特、鲜明,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准备。

  为了落实环保、节能及绿色工程,台北案例馆各项工作与建材均以能够实践3R(Reduce减量、Recycle回收、Reuse再使用)的原则。馆内的展示则是通过双剧场及最后的互动区体现。首先是让排队等候的观众在门口就接受礼仪小姐的问候与对台北市的初步介绍;接着是观看3D影片,在模拟台北101的播放室里,透过世界解析度最高的大萤幕,跟着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镜头,体会台北龙山寺、诚品书店、夜市小吃等台北特色,富有动感的观看让参观者领略了台北市的过去与现在,早晨、中午与晚上;然后是通过播放影片的方式,让参观者了解“垃圾减量、资源回收”与“无线宽频、方便城市”的案例;而最后的观众与电视平面、工作人员的互动,尤使参观台北案例馆达到身临其境的特殊感觉,让参观者领略到台北市的方便、热情与友善,也让参观者认识台北,喜欢台北,更想去台北。

  要是有人不信的话,可以在参观世博会时,到台北案例馆瞧一瞧,一定不会失望!(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