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城市最佳实践区

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收获期至少需5年

时间:2010-10-30 14:44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照片

  上海世博会进入收获季节,许多参与者已开始忙着做总结,但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仍“按兵不动”。虽说实践区赢得包括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和秘书长洛塞泰斯在内的众多中外嘉宾的高度赞誉。但他认为,世博结束只是新开始。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收获期,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记者:在您看来,上海世博会后,将会有哪些创新成果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唐子来:一说到创新,我们很容易直接想到科技创新,甚至是仅仅关注科技发展中的某一项最新发明。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成果应该分成四大类除了大家关注的科技创新之外,还包括:在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体制创新、公共政策创新和观念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创新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即使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要得到合理运用,也离不开这三者的配合。

  以城市管理的体制创新为例。台北馆展示了垃圾资源回收案例。现在台北的垃圾回收量仅相当于1996年的1/3。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制定了恰当的公共政策和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把垃圾理解为“放错地方的资源”;制定政策调动各方力量,一方面加强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家庭主妇的垃圾分类意识教育,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引导市民建立垃圾分类行为习惯,并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通过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果片面倚靠科技手段在末端处理,必然成本巨大。

  记者:有人说上海世博会缺少“首发的”科技成果。您怎么看?

  唐子来:在资讯传播格外发达的今天,“一切始于世博会”,更多意味着世博会是推广、交流、分享创新成果的全球平台。一味追求单个技术的首创性,关注的只是“创新”链条的末端细节,是舍本逐末。本届世博会上的科技创新亮点,从专业角度看,更多是成长、成熟期的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比如各种清洁能源生产、新能源汽车,等等,都已有了相对稳定的技术成果。对于世博会,要传达的主要理念不是某一种能源如何先进、怎样生产,而是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通过一个7000万人流规模的场合,广泛传播出去。

  记者:您的团队主导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是各种创新科技成果集成应用的典型。其中包含的各种技术成果,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没人讲解,可能因看不懂而被完全忽视。

  唐子来:相对来说,世博会国家馆比较注重理念表达,展示的内容要有一定广度。而城市最佳实践区偏于深度和实践性,是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最佳实践区是园区内惟一的整个街区都采用江水源热泵调节温度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各种替代空调的办法,比如植物墙、使用风能的“空气树”、汉堡之家完全采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保持恒温等;成都活水公园既是个展品,又承担着处理园区雨水的功能。这里许多案例都不只是世博上的“秀”,更是为了世博后的“用”。

  记者: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在世博会结束后也存在一个创新成果如何延续、利用的考验……

  唐子来:世博会闭幕后,最佳实践区的规划理想是,顺理成章地转变成为一处具有全天候活力和宜居环境,混合了就业、居住、休闲、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它负载着工业文明的时代记忆和世博文化的双重遗产,加上集合了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和各种先进科技应用等优势,有了作为城市完整街区改造范例的先天优势,将在真实城市生活场景中进一步完成“最佳实践”。

编辑:徐维彬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