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感受是司法改革风向标

时间:2010-03-12 15:17   来源:人民网
  司法过程如何更注重民生?法院审判如何更加公开透明?执行难如何破解?司法队伍如何保持公正廉洁?这些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期待,也是下一步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出,人民群众的感受是司法改革的风向标;法院司法改革的具体推进也可以总结为:保民生、纾民困、听民意。

  保民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人民司法”的内在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为更好地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农案件、房地产纠纷案件,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物业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可以看作是“保民生”的具体落实。在司法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下,民生就是大局。司法是社会公正的底线,司法公正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只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以良性态势前行。

  纾民困是司法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能动司法”的内涵之一。据报道,自2001年以来,我国每年刑事犯罪立案均在400万件以上,刑事案件中约有80%的受害人或其家属得不到赔偿。对这些“因案致贫”的困难群众,需要伸出司法的救助之手。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按时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改革,这正是“纾民困”的具体体现。此外,人民法院还积极推进司法便民工作,在诉讼服务、调查取证、档案查询、公民旁听庭审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便利,去年一年,依法为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7.6亿元。

  听民意是人民法院对人民群众呼声的回应,也是改进自身机制、司法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助动器。执行难、司法廉洁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人民法院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去年,“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的开通,各地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全国各级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加强,向社会公布违纪违法举报网站和举报电话,积极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等举措,都是人民法院打开大门办案、听取民意的积极反应。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期待,民意的表达更有序,民意的听取更有效。

  去年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保民生、纾民困、听民意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与善意。人民法院只有不断回应群众呼声,不断从基层的法治现场出发,才能持续地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更好地维护法治尊严和法院权威。与此同时,通过人民法院的能动调解、公开审判等司法活动的熏陶,人民群众也需要进一步树立法治信仰,认同法治理念,熟悉法律规则。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群众双向互动,良性沟通,将人民群众的感受作为司法改革的风向标,才能将下一步的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实处。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