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旱区小镇奏响抗旱救灾集结号

时间:2010-04-29 10:53   来源:新华网

  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大地龟裂,江河干涸。持续的旱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一辆中巴车缓缓驶进师宗县葵山镇峰龙潭村委会大麦地村,这一天,我们可亲可敬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这里视察抗旱救灾工作,温总理的到来不仅让这个僻静的、干渴的小村子顿时沸腾了,更激发了当地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战胜旱灾的坚强信心和无穷力量,一个个抗旱救灾的集结号渐次在葵山镇山乡大地奏响……

  葵山,一个有着“温泉之乡”美誉的小镇,辖 10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共40500人、10880头大牲畜。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自2009年7月以来,正侵袭并迅速漫延到师宗,到葵山镇的山乡村寨。2009年10月初,葵山镇峰龙潭、马厂、山乌果等村相继向镇党委报告,饮水困难的群众在不断增加,抗旱保民生和保稳定的重任摆在了眼前。为了群众利益,为了一方百姓。镇党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旱情正在不断加重,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早的准备,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抗旱救灾保卫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这危难时刻,镇党委没有怠慢,没有等、靠、要,而是高瞻远瞩、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查水、节水、蓄水、找水、送水、管水,一场艰辛的抗旱救灾保卫战集结号角声在干涸的金马河畔响起。

  “查清水量,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家底!”

  葵山镇的水资源在平常年份相对于师宗县其他乡镇来说较为丰富,全镇共有20座水库、2589个小水窖。但面对旱灾严重的特殊年景,现存水量有多少、灌溉农田要多少、人畜饮水要多少,这些答案仍是未知数。为了深入做好抗旱救灾工作,2009年10月中旬,镇水务所迅速组织力量,对全镇的水库、坝塘、水窖的蓄水情况进行入村入户普查测算。结果刚出来,水务所所长黄美良在第一时间赶到镇党委书记办公室进行汇报:小二型龙潭冲和段家河水库已干涸;长田、小白得、寨上、纳河4个小坝塘已干涸;小马厂、白马村等4个泵站已无法提水;水窖能蓄4.8万方,目前存水4000余方;竹箐河和大冲水库若不能按期竣工蓄水,地利找等6个村委会的春耕生产用水没有保障;金马河源头串花洞往年日出水量2.6万方,今年只有0.45万方……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不等黄美良汇报完,镇党委书记梁智林即刻安排办公室通知镇四班子领导召开紧急会研究抗旱工作。

  “要抗大旱,须尽早蓄水,而且要想尽一切办法蓄!”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水。掌握蓄水情况后,镇四班子领导充分认识到旱情的严重性和抗旱的紧迫性,每个人的心情都变得十分沉重。为抢抓时间,镇党委果断做出决定:要抗大旱,必须尽早蓄水,并且要想尽一切办法蓄!竹箐河和大冲水库是葵山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点,库容量550万方,灌溉面积15000亩。为确保2010年5月春耕生产供水,在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镇党委提出“边施工、边蓄水”的策略,及早关闸蓄水。水务所黄美良每天都要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并查看蓄水情况,镇党委书记梁智林更显焦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蓄水情况,几乎每天都要问水务所同一个问题:“今天蓄了多少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心理踏实,他平均每两天就要到水库上查看蓄水情况,看看水位上升了多少。葵山分山区和坝区,山区是重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都是靠地窖来蓄水,为了让有限的、珍贵的水少蒸发一点,镇党委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抗旱自救,采取挑、拉、拦、提、引的办法,将各处闲置的水资源汇聚到家中和田间地窖,截止2010年3月初,全镇水库蓄水达540万方,水窖蓄水达2万余方。

  “要自救,必须倡导节约用水!”

  数日来持续的干旱,水资源在不断减少,旱情在不断加重。镇党委清醒的认识到:大旱之年要自救,必须发动群众节约用水!2009年11月底,为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镇党委成立抗旱救灾工作机构,制定抗旱救灾应急预案,在全县率先召开抗旱救灾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教师、学生争当节约用水模范,为抗旱救灾工作勇立新功。机关干部走上街头大力宣传“珍惜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确保节水抗旱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普通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在村干部的组织下,纷纷带上自家的农具到水渠上清淤,确保水渠畅通无阻,做到不浪费每一滴水,截止2009年12月15日,全镇共清理沟渠120余公里,投工投劳11000个;镇自来水厂也对集镇供水时间作了调整,由原来的全天候供水改为每天早上8:30至晚上7:00;马厂完小明确规定,任何教师不准在校内洗一件衣服;峰龙潭完小要求三个学生用一盆水洗脸,学生餐具集中清洗。为降低农业生产耗水量,镇农业中心宣传动员群众对3000亩农田实行“水”改“旱”,推广运用节水农业科技,对2万亩玉米实行地膜全覆盖。

  “找到新水源,就找到了新的希望!”

  当201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干旱仍在持续漫延,饮水困难的人畜数字正呈直线上升,各村群众生活用水频频告急。饮水困难的人畜已达1.5万人、4273头,灾情涉及10个村委会24个村民小组,因干旱直接造成经济损失2500余万元。“水是生命之源,民是国之根本”镇党委深知这句话的内涵。2010年1月中旬,党委召开抗旱救灾形势分析会,熟悉水情的严工告诉大家:“如果找不到新的水源点补充水量,仅靠现有的库存水是不能坚持到5月份的”。鉴于原定调水计划无法实现,镇党委及时调整抗旱救灾预案——寻找新水源。找到新水源,就找到了新的希望!但人在明处,水在暗处,要找到一个洁净的水源,实属不易。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携手寻找生命之源。山乌果村委会海子村小组长殷伦保,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带着村中的20多个青壮年掏地找水。就是这帮过去锄田种地的农民,用手中的锄头和铁锹铲泥巴,用双手、绳索和皮桶提泥巴,奋战600多个工日,掏下46米深时,终于掏到了地河,找到了“救命水”。基层党员干部如此,那么普通群众在做什么?老寨村庄稼汉李存柱也在四处寻找水源,不久前他经过山里的落洞,突发奇想:这个落洞在低洼之处,往年的雨水都会流进去,现在还会不会有水?第二天早晨,他拿着矿灯和绳索来到洞口,将绳子拴在不远处的石头上,然后拉着绳子一点一点向下爬。由于落洞狭小,在他进退两难之时,静悄悄的洞里传来了“滴嗒、滴嗒”的水滴声。他不顾危险,继续在山洞里摸爬了100余米,终于找到清澈见底的池塘。经水务部门勘测,洞里的库存水量约1万方,日出水量为600方,可满足2万余人和8000余头大牲畜饮水。目前,葵山镇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共找到7个新的水源,现已启用6个,日出水量1078方,另外1个正在紧张施工中。

  “送水,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尽管找到了新的水源,但由于缺少运水工具,况且路途遥远,很多群众的生活用水依然困难。2010年3月,是抗旱救灾的攻坚时期,不少群众为了生活、生存,以每车80元的价格请人送水。此时此刻,镇党委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党员干部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按照“不因缺水而渴死一人和一头大牲畜”的要求,镇党委及时发出倡议“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群众送水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旱区需要我们,请大家伸出援手,献出爱心!”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全镇525个重灾户、特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和残疾户送水。各村党总支积极响应,迅速组建由村组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党员骨干以及爱心群众组成的抗旱先锋送水队,只要哪里饮水有困难,就及时把清冽、甘甜的饮用水送到哪里,并按照每人每天50公斤、每头大牲畜每天25公斤的标准,以星期为单位印制水票发放给农户,水票上印着户主姓名、人口数量、大牲畜数量和本次取水数量,运水车开来后,农户就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亮票取水,不仅避免了农户取水时发生纠纷,又节省了工时。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部分普通群众也主动加入到送水行列。在旱情持续的夜色中,两束灯光在板桥河村的山路上若隐若现,它是一辆送水车,司机正是瓦葵村个体户周绍忠。得知群众运水困难,他放弃家中的生意,自筹资金把家里的农用车改装成水灌车,义务为板桥河村群众运水。一个月来,他从未间断过,少则每天两车,多则每天四车。村民得知他是义务送水后,多次凑钱给他作油料费,都被他婉言谢绝。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大旱面前,我们应该互帮互助,为群众做点事,心里踏实!”

  “要想不浪费水,必须管好水,科学用水!”

  大旱之年,水贵如油。抗旱时期,管水更重要。为了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镇党委采取有效措施,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不浪费每一滴水。对冒水洞、马厂、海子等集中供水点,实行专人管理,在维护拉水秩序,防止和化解用水矛盾纠纷的同时,宣传引导群众珍惜水资源。对竹箐河、大冲、温泉等水库的水,实行用水审批制,需要用水的做出用水计划,经镇党委同意后报经县水务局审批。2010年2月12日晚7:00(腊月29),正是卖鱼的好时间,温泉村一村民,未经同意,私自撬闸放水捕鱼。镇领导知道后,要求派出所认真调查,证据确凿要严肃追究责任。2月20日,镇党委动员成技校在温泉水库上游承包的40亩水田,因水大无法栽种浅水藕,校长王建国向党委请示同意后放水3公分,栽种浅水藕34亩,但还有6亩因水大仍无法栽种。汇报情况后,镇党委决定不再放水,不能因小失大,要求成技校改种其他农作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干旱仍在持续,抗旱仍在行动。在沉着应对大旱面前,葵山镇党委,这个坚强的抗旱战斗堡垒不但没有被旱魔攻破,反而在困境中筑就得更加坚不可摧。是的,无论是从葵山镇党委带领群众抗旱救灾的层面,还是从普通群众积极生产自救的立场,确实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一个个抗旱救灾的鲜活典型绘制出了金马河畔人民战胜大旱的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抗旱救灾,任重道远。葵山镇党委将牢记温总理葵山之行留下的嘱托:“困难压不倒我们,只要大家努力,就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完)(袁慧鹏 周保甲)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