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平统一思想内涵之我见

时间:2011-09-26 12:45   来源:人民政协网

  如何真正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孙中山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孙中山中国和平统一的思想,属于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其文章、谈话、文告、著作中,内涵丰富、来源深远、现实性强,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孙中山的思想,对于促进当前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本刊特邀辛亥革命的“同龄人”贾亦斌老人撰写了此文。在文中,贾老根据多年研究,从五个方面归纳了孙中山和平统一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分别加以阐述。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前排左五)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合影,前排左三为蔡元培

  统一是深入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意识”

  1922年8月孙中山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这段话非常准确而扼要地概括了中国为什么必须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历史原因。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民族一直是朝着越来越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自秦汉强大统一的王朝形成以来,虽然也有过数次短暂的分裂时代,不管这些时代的状况是群雄并起、各据一方,还是南北对立、隔江而治,但过去以后,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比以前更广范围的、更繁荣强盛的统一局面。这就使得中国的史学家乃至全体人民都形成了一种观念,即统一是历史发展之“正”,是历史的常态;而分裂,则是历史发展之“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只要中国存在着分裂的状态,就必然会有人站出来谋求统一。这种对国家统一的信念和向往,促进了中国不断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统一迈进的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对于统一的信念和向往。这种客观历史和主体理念的双向促进和发展,即形成了孙中山所说的“历史意识”。在这一“历史意识”的支配下,那些凡是为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就都会成为历史的功臣,获得后世的赞颂。而搞分裂的人,就会成为祖国的千古罪人,受到历史的谴责。

  统一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希望

  分裂往往带来战争。试看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死伤惨重的著名战役,大多是在分裂时期发生的内战。而战争又必然使庐舍为墟、生灵涂炭,人民所受苦痛之深重莫过于此,所以民间甚至有了“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的哀叹。即以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为例,孙中山曾描述说:“回忆年来,南北战争,兵灾迭见,市尘骚扰,闾阎为墟,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怵目恫心。”因此,广大人民莫不盼望安定和统一,因为只有“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为与以自由发舒,而不为强力所蔽障”。所以孙中山多次指出:“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他又谈道:“但今国家共望统一,即友邦亦望我统一,盖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在日本神户与记者谈话时,孙中山更明确地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苦。”这真是一语破的,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