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起义者步行送葬 称责任就是牺牲

时间:2011-10-12 10:01   来源:广州日报

新加坡晚晴园

   新加坡篇

  文、图/记者李栋、谢华兴

  新加坡地处往来亚、欧、非的交通要道,是东南亚的中心,华人占70%以上的人口,因而成为孙中山早期南洋革命活动的枢纽。孙中山曾八次来新加坡,创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策划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战斗足迹。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十位是新加坡青年。

  胡汉民曾在自传中说:“南洋为革命策源地,南洋华侨为革命的基础。”广州日报记者走进新加坡,去寻访孙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足迹及其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曾3次下榻晚晴园现为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在新加坡最重要的史迹非晚晴园莫属,他曾3次下榻于此,开展革命活动。后来,晚晴园不仅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也是南洋革命党人的总机关。

  晚晴园始建于19世纪末,后由潮籍商人橡胶业巨头张永福买下供母亲居住。1906年2月,他将晚晴园送给孙中山,以方便其进行革命活动。1996年,更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很不凑巧,记者来访时晚晴园正在闭馆翻新,尽管无法入内参观,晚晴园的外貌还是清晰可见。推开铁栅门,葱郁的树木围着一座古老典雅的双层式洋楼。草坪的中央,在一米多高的方形石头基座上,安坐着孙中山的铜像,神态沉静、刚毅,似乎正在思索和谋划着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正对着铜像的是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在花园的右侧,特别用铁丝网围护着一棵酸子树,已经长得一人多高,据称是由从孙中山早年在翠亨村种植的老酸子树上采集的种子培育而成的。

  在新加坡秘密活动争取华人富商支持

  孙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动都是以秘密方式进行的,选择晚晴园作为活动地点也是因为其“地方肃静,离市区颇远,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历史学者柯木林认为,孙中山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个人的接触,寻找志同道合者,同时寻求华人富商支持,希望他们可以慷慨解囊支持武装起义,而不是采用公开的群众煽动方式。

  孙中山选择了来新加坡,是通过其好友“四大寇”之一的尤列介绍的。孙中山在檀香山看到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在新加坡创办的《图南日报》,尤列担任“名誉编辑”,在发刊词中阐述了其革命的立场。孙中山和尤列通信,知道新加坡有一些“热血同志”。

  新加坡侨领张永福无疑是孙中山在新加坡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不仅将晚晴园赠与孙中山作革命据点,更是帮助孙中山募捐、发展会员、宣传革命。

  被称为“南洋革命党第一人”的福建籍侨商陈楚楠也是孙中山的主要支持者,通过办报在华侨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陈楚楠为了办报,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兄弟对簿公堂。

  建立同盟会分会称责任就是牺牲

  第3次来新加坡时,孙中山决定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张永福在其个人回忆录《南洋与创立民国》写到:第一次在晚晴园加入同盟会的,只有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3人。

  宣誓之后,孙中山当场发表演说:我们的责任,当然是牺牲,但是牺牲到什么程度,我们总不能预说。设使牺牲到剩二个人存在,亦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张永福后来感叹,这话是何等悲壮,我们听了魄战魂摇,感极欲泣。

  孙中山住在晚晴园时的日常起居,根据张永福的回忆:“每日晨未餐前必先批阅友人远来之信札,读后随着答复,信中虽然无要事,亦无不答复者。餐后稍息,又写致各方面之书翰,每至傍午,日必繕书十数封,凡晚餐客去后,即相约而弈,至深更乃缀,日以为常。”

  策划起义安置义军千人为起义者送葬

  在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策划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如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等,“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柯木林说。

  史料记载,1908年4月底云南河口起义失败,600名义军逃到越南河内,清政府要求引渡回中国杀头,孙中山要求法国当局保住义军性命,法国当局后来同意,但要义军出境,结果义军分两批来了新加坡。

  “军人出殡,大总统步行送葬至四五里路,这不是历来所未闻的事吗?”张永福在回忆录中提及,镇南关起义失败后,退下来的军人被逐来新加坡,其中一位军人死了,孙中山召集同盟会会员,要求全部同志步行送葬,而且灵柩上要盖青天白日旗。

  第2天,孙中山领头鞠躬行礼,带头走在前面,穿过最热闹的市场,一路跟随行人有上千人,场面非常壮观。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