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辛亥后裔

时间:2011-10-03 10:56   来源:荆楚网

 

图为:杜志昌向记者讲述祖父杜南与孙中山一起从事的革命活动

 

 

图为:杜志昌的祖父杜南

  吉隆坡的辛亥史,因为一名叫杜志昌的老医生而丰满起来。30年前,他无意中翻出一本《杜南先生哀思录》线装书,揭开了祖父杜南与孙中山的一段师徒之情、革命之谊。这位老人以革命者后裔而自豪,更让他作为炎黄子孙的血液奔流不息……

  马来西亚吉隆坡,苏丹街雪兰莪大厦3楼,当我们走进杜志昌诊所时,一位身材高大、满头银发的老人迎了出来,他的身后跟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两老推掉当天下午所有的患者,专门迎接我们这些来自中国武汉的客人。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87岁,老伴也是81岁高龄,他是我们此次南洋之行采访的年龄最长的人物!

  在诊所的墙上,一张有关孙中山报道的报纸醒目地贴在中央,每个走进诊所的人都会扫视这张报纸,这意味着诊所的主人与孙中山先生有着剪不断的情缘。他就是杜志昌,孙中山的老师杜南的孙子。

  祖父与孙中山的革命缘

  “说起祖父与中山先生,那是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了。”杜志昌老人思维非常清晰地讲起他从小看到、听到的故事。

  祖父杜南和孙中山结识论交,大约是1879-1883年之间。年仅12岁的孙中山到美国檀香山求学时,杜南也从广州到了檀香山,教美国政府人员学习广东话和中文,并给当地华人的子弟设了中文夜学。孙中山当时在檀香山接受英文教育,他不愿荒疏中文,便跟杜南建立了师徒关系。

  杜南是广东顺德人,当时已有25岁,由于孙中山好学不倦,他们产生紧密的师生情谊,这对日后孙中山的革命工作有着很大影响。回到中国后,两人依旧来往,对推翻满清的革命思想,有着共同认识。由于清朝想要捉拿两人,孙先生远走世界各地,杜南则于1897年取道安南(今越南),来到了吉隆坡,靠教授外国人中文维生。

  1906年2月,孙先生在新加坡晚晴园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同年8月7日,在吉隆坡成立分会,当时孙中山就在杜南学校召集同志,从详商议革命大计。杜南和他的长子冠雄,三子著新(即杜志昌的父亲)一同加盟。

  杜南巧妙利用职业身份在苏丹街“大中华戏院”组织了这次演讲,孙先生以“合群”为题,鼓励华人应学蚂蚁一样群策群力,方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的政权。这次演讲,给吉隆坡华人的思想上带来很大启发。“演讲中,我的父亲当起孙先生的保镖,他和另一名孙先生拥护者邓泽如拿着斧头,站在孙先生的旁边。”

  演讲后,同盟会在吉隆坡生根发芽,当时就有30多人入会,孙先生亲自主持加盟和宣誓仪式。

  亦诗亦乐成为一生追求

  作为辛亥先贤的后裔,杜志昌继承了先人的品质与智慧,也显示出多元化的才华与技能。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专业,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香港行医,此后回到吉隆坡。除了行医,他还兼有诗人的激情与音乐的想象力,亦诗亦乐,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我送给你们一本可以当教材的书。”他把一本《唐诗宋词英读》交到我们的手里,这是本少见的把99首经典唐诗宋词以同样的音节,同样的押韵,翻译成英文的书!在1997年英国举行的世界桂冠诗人大会上,他因这本书被授予杰出诗人奖。

  除了译诗,他更写诗,出版了多本个人诗集。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些诗词谱成曲,在吉隆坡和香港的艺术节中多次演出。“我觉得好的诗词不单供人阅读,还应该加以朗诵之外,更进一步为它谱曲来演唱。我对古今诗词有浓厚的喜爱,我为唐诗宋词和有音乐性的现代诗谱曲来演唱,把平面的诗词立体化与生命化。”

  1988年,吉隆坡天后宫成功演出“唐诗宋词之夜”两个晚上,2000多人欣赏了由文艺歌手在华乐伴奏下的唐诗宋词。

  全球华人绝不能忘了根

  他的头发已花白,身子略显佝偻,但作为先贤的后裔,中华民族的子孙,他的那份赤子之心仍那样纯洁而富有活力。

  对爱情他是那样执着,在他写给老伴林瑞兰的诗里有这样的语句:“我们是偶遇的两片云/一起投影在爱的波心/不必讶异 彼此欢喜/在永恒不灭的踪影。”60多年的爱情始终不变,到老了还充满浪漫与温馨。

  也许是海外游历太久,也许是家学世袭的感染,他对民族的认同感特别强烈。“全球的华人都是一家人,不论我们在哪里,都应该有一首我们共同唱出的歌!”说到这里,老人突然站起来,以宏亮的男中音唱起他自己作词谱曲的歌:“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遍布在全世界的大城和小村/虽然我们的国籍可能不相同/但拥有同样文化传统/我们保留传统的文化光辉……”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马还未建交,当时吉隆坡发生大水灾,他不但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马来西亚华人大团结运动,还领导包括南洋大学在内的雪兰莪13个华校校友会,在敦拉萨首相和周恩来总理的默许下,在树胶商李引桐、颜德尧等人协助下,成功筹办了香港左派的“银星艺术团”来大马救灾义演。此次义演后,中马才有了乒乓友谊赛,成为中马建交的前奏。

编辑:张维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