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从传统儒生到革命领袖

时间:2011-09-21 16:03   来源:南方都市报

  饶怀民,湖南华容人,1942年生。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南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在辛亥革命研究上,著有《刘揆一与辛亥革命》、《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再论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黄兴三民主义思想论纲》等著作和论文。

  改良失望,投身革命

  唐才常的死对黄兴的触动非常大,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对张之洞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只有革命才能根除专制的余毒。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黄兴是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辛亥革命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同时跟孙中山也有过很大分歧。史学界对于黄兴的介绍主要集中在黄兴组建华兴会之后,你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黄兴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饶怀民: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孙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孙中山是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最终逐渐从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宋教仁于1903年由漳江书院进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学堂后,逐渐走向革命道路的。而黄兴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经历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数成员仍是饱学鸿儒。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到1896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更是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但黄兴本人对功名并不热心,当时,黄兴去应考秀才前,他的亲友要置酒预贺,黄兴当即表示,读书是要求真学问的,而应试仅仅是因为母命不可违。这一时期的黄兴,虽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对科举制度不满,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

  南都:黄兴早年便对清政府有不满情绪吗?

  饶怀民:可以这么说。本来,他们这一宗支有“永不出仕清朝”的遗训。黄兴小时候在学习经史、词章的同时,也非常喜欢读太平天国杂史,尤其喜欢听别人讲一些太平军的故事。1912年5月,在与李贻燕等人的谈话中,他将自己最初产生民主革命思想的根源追溯到这时期阅读太平天国的杂史。更重要的是,黄兴没有将思想停留在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哀叹上,而是以太平天国的继承者自任。他对太平天国领导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这些黑暗面,也看得非常清楚,后来他在开始革命联络会党时,尤其告诫他们,一要服从首领,二是弟兄们要同生死,共患难,不能有丝毫的私意、私见、私利和私图。再后来黄兴在处理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淡泊名利、不争权位这些优良品格来看,他也确实是做到了这几点。

  南都:黄兴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新思想的?

  饶怀民:要到1898年下半年,黄兴进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开始。湖南本身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内陆省份,在仕人群体中间,保守思想尤其严重。而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在当时要比长沙开放得多。黄兴到武昌之后,接触到许多新生事物,也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在两湖书院学习期间,黄兴将主要精力都用于对西学的探讨,尤其对地理和体操感兴趣。他曾经提到“不学地理,无以知天下大势;不习体操,无以强身而有为”,这是说的“天下大势”实际上就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就是我们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黄兴在两湖书院学习期间,曾被张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学务三个月。到日本后,黄兴看到日本学习西方有成效,也进一步阅读日本翻译的西学著作。当时正值义和团运动,黄兴对满清贵族支持义和团的行为非常不满,认为那是纵匪生事。他对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督抚策动的“东南互保”则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寄希望于张、刘等督抚能镇压义和团运动。他认为,以张之洞为首的汉族官僚在南方还有一定实力,而且与满人贵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就像孙中山早年上书李鸿章一样,黄兴虽然没有上书张之洞,也没有具体地提出改革方案,但他在思想上还是希望张之洞能厉行改革。所以,黄兴没有参加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甚至一度想仿效曾国藩,回湖南举办团练,来荡清“贼寇”。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