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钧:辛亥革命的“救火员”

时间:2011-10-12 0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昌10月10日电 题:李烈钧之孙忆祖父:辛亥革命的“救火员”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永远留下了李烈钧将军的名字和事迹。辛亥百年纪念日前夕,中新社记者寻访了李烈钧将军之孙、民革江西省委员会副巡视员李季仁,从他的讲述中回忆了这位文武双全的将军在一百年前战火纷飞年代的点滴事迹。

  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李烈钧(1882~1946),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李季仁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在祖母身边长大的他,时常听长辈讲李烈钧英勇善战的故事,这令他从小就非常崇拜李烈钧。

  “早年,祖父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了1911年辛亥九江起义并任总参谋长,有力支援了武昌起义。1913年,在湖口起义,李烈钧就任讨袁军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1915年,与唐继尧、蔡锷一起护国讨袁;1917年,担任孙中山在广州组织的军政府参谋总长……”,年近60岁的李季仁向记者介绍起他的祖父李烈钧,滔滔不绝、满腔自豪。

  李季仁说,袁世凯曾用200万元为李烈钧“祝寿”,并提出为他晋勋,想以此收买他,都被他拒绝。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他在讨袁通电中说“宁做自由鬼,不做专制奴”。

  前不久,李季仁特意前往广州大元帅府。“看到了祖父工作、生活的地方,感觉非常亲切。”李季仁拿出他保存的三张翻印的“大元帅令”告诉记者,祖父曾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担任过两任参谋总长。

  辛亥革命“三度救火”

  1911年秋,李烈钧奉命北上,参观清政府在天津马厂举行的秋操。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17日,李烈钧接江西方面电促返赣,于26日到达江西九江,担任九江起义军军政府总参谋长。

  李季仁介绍,九江起义不仅卡住了长江的咽喉,将长江防线拦腰截断,并大大减缓了长江下游清政府对武昌的压力。李烈钧“首度救火”成功,九江革命势力因此大振。

  当年11月,李烈钧应安徽革命党之请,派团长黄焕章率领两营兵光复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不料,黄焕章的队伍到安徽后纪律废弛,士兵们到处抢劫掠夺。李烈钧闻讯后亲自带领两艘兵舰和一营步兵赶赴安庆处理违规军士,迅速安定人心。李烈钧在安徽“二度救火”,使得安徽被纳入革命党的势力范围。

  随后,李烈钧继续西上抵达武昌后,被黎元洪任命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兼任右路军总司令。他迅即部署海陆两军,控制武昌军事要地;尤其是成功说服当时在九江的清朝海军宣布起义,倒向革命军,并使之游弋长江水域,令北洋军的冯国璋、段祺瑞部队不敢越过长江,保护了武昌起义的成果。12月底,在革命军对清军发动的黄孝战役中,李烈钧率领右路军夺取了黄陂外围阵地,成功“三度救火”。

  李季仁说,李烈钧在九江、安庆、武昌三地的指挥作战,三次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武双全的革命家

  李烈钧自幼读书习武,虽为武将,但他熟读百家,贯通经史。庐山仙人洞所题“常乐我净”,石松之石上所题“纵览云飞”均是李烈钧的手笔。

  李烈钧一生育有十个子女,卢沟桥事变后,他把身边到了服兵役年龄的五个儿子送到军队,其中有两个正在大学读书,也中断学业,奔赴疆场。他在赠诗中写道:“我送儿辈出乡关,杀尽倭寇方回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李季仁说,祖父李烈钧在病危中立下遗嘱:“兹者强敌虽摧,危机犹伏,全国同胞,务祈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紧握千载一时机会,迅速完成现代国家之建设,共维世界永久之和平。”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病逝于重庆,国民政府特发褒扬暨国葬令,归葬原藉江西武宁。

  光阴荏苒,辛亥百年过去。从前交通不便的江西武宁,如今也于前不久通上了高速公路。10月9日,记者来到李烈钧的家乡江西武宁县,从协和大道,走过协和中学,再到豫宁公园的李烈钧墓,依然可以感受到李烈钧在当地深受敬仰。(完)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